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作为大境界的社会备忘录,塔西佗的笔下充溢了对现世污秽与糟粕的德性诠释。在道德史观的意义上,塔西佗的历史循环思想兼有退化与进化的双重内涵。就总体而言,塔西佗坚信人类社会历史最终要在循环往复中趋于没落败亡。塔西佗阴郁消沉的罗马观构筑了其循环史论直接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惩恶扬善"的撰史旨趣,塔西佗善于通过对场景、人物等细节性雕凿发掘隐于其间的道德意蕴。在此意义上,诸如此类的深度刻画彰显了塔西佗作为伟大文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双重内涵,有利于全方位多视角展示纷繁复杂的历史人事及其丰富面相,读者亦可从中体味史家著史意图。塔西佗细节化处涉具有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迭出的时期,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塔西佗陷阱”.第一,既要预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缺失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公信力,同时也要警觉宣扬和传播这些思想理论体系之社会工具的公信力问题,还要警觉社会信任“韧带”脆弱状况危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正常运作.第二,要厘清社会意识形态依靠的各种社会工具的不同功效.第三,要分析导致“塔西佗陷阱”的社会深层原因,认真解决在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背后的那些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问题,要积极面对这些年来凸显的劳资矛盾、干群矛盾、贫富分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矛盾等.  相似文献   

4.
《阿古利可拉传》及《日耳曼尼亚志》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早期的代表作,目前学界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拟以《阿古利可拉传》及《日耳曼尼亚志》为依托,从中分析塔西佗的史学思想及不足。  相似文献   

5.
公共热点话题下的话语腐败引起公众围观及质疑,源于这些话语违背公众认知,主观印记淡漠,话题语境错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治理话语腐败需要固守“心生而言立”,破解“语言说我”,开展“对话路线”,才能收到现实效果,从而走出“塔西佗陷阱”的怪圈.  相似文献   

6.
《日耳曼尼亚志》一书是塔西佗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写作的,旨在通过对日耳曼人社会生活中保有的民主、自由精神的描绘,抨击罗马帝制之下出现的暴政与社会弊端,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因此,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是塔西佗写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
在中世纪,塔西佗的名字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文学大师薄伽丘(Boccaccio)得到了他的一部分残稿而予以推崇,他的名字才引起世人注意。今天当我们屈指数一数古罗马最优秀的史学家或文学家时,免不了要提到他——普布里乌斯·科尔涅里乌斯·塔酉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一、生平及所处的时代 塔西佗不仅是古代罗马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这一点已为史学界所公认。可是,关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竟没有一篇那怕是十分简略的传记留下来。我们不但对他的生平事迹不甚了然,就连有关他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姓名、籍费、家庭也不能完全确定。在古代罗马的史料(包括他本人的作品)当中,直接或间接涉及他本人的都非常有限。关于他个人的历史,除了从他自己的作品中能找到一些线索外,主要就依赖他的朋友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的十一封信札。因此,对于他的生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略加推断而已。 塔西佗的全名,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有后两个部分,即科尔涅里乌斯·塔西佗(CorneliusTacitus)。至于第一部分,有的史料是普布里乌斯(Publius),有的是盖乌斯(Gaius),迄无定论。  相似文献   

8.
塔西佗和班固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史学遗产。将古代东西方两位史家相提并论,是从他们的史不风格着眼的。班固和塔西佗撰写史书的态度、选择史料的眼光、取舍材料的兴趣、品评人物的见识、叙述历史的文笔等方面都是很相似的。本文对二人史学风格相似的原因也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其史学风格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通信技术有望改变人与人的通讯模式。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影响下,传统的等级式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状式信息传播模式;群体组织呈现出非正式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点;沉默螺旋理论所预言的"沉默少数派"不再沉默,公共舆论日益多元化;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组织的"广场效应"与"群体极化"现象愈加明显,统治者更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教育科研的关系密切 ,教师只有自觉、主动地参加教育科研才能完善自我、成就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正依然记得当年网络论坛之兴盛,教师们几乎每天都在激情地思考教育、谈论教育。然而在涌现李镇西、万玮、干国祥等少数名师的同时,更多的人如石沉海,销声匿迹。为何如此?因为大多数教师在走入共同体的时候,失去了自我。一种没有自我的学习,无论你多么激情,都不可能真正地成就自我。而今各种教研共同体方兴未艾,尤以网络QQ群为主要平台的研修团队遍布,进入过笔者眼睛的就不下于100,更有一些团队"连锁店",研  相似文献   

12.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具体分析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自我概念、学业成就行为、个性和师生关系等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内在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师教育》2020,(1):44-50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以跨界的视角,对工业时代装配流水线式的教育和快餐式教师发展模式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种超越工业时代的反思性与生成性教师发展观,在新模式的实现路径上,圣吉团队提出要从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个方面进行努力。圣吉的教师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由飞翔     
<正>一、教育背景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说:"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上的心向。"小学六年级的儿童对自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他们普遍抱怨自己不自由,向往自由却缺乏追求自由的能力。帮助小学生明晰自由的内涵,学会理性地追求自由,是小学阶段德育及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儿童立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教育,是此节班会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二、教育目标1.认识自由的美好,明确每个人都有追求自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传播组织中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之本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管理的特殊性。管理者应从管理理念、工作环境、满足个人成就感、实现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采取措施 ,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16.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阐释教师自我效能感基本涵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儿童自我概念、学习与学业成就、行为与个性、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等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作用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只有教师自觉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注入科学性和研究性,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与价值,但是,广大一线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谈教科研色变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理念上,我们通过培训,引导教师从心底里认同教育科研;在行动上,引导教师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使教科研深入、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成长的阶梯中,对学生细微的爱、执着的爱、深沉的爱无疑是最基础、最牢固的基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钻研各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持续不断充电学习丰富自我,才能使你的课堂激情四射,挥洒自如。注重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自然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相似文献   

19.
微论点     
《今日教育》2014,(4):6-6
曹永国 母小勇 教师实践智慧的始源性重审 教师实践智慧肇始于价值多元时代下教师在教育中追求真与善的困境,它揭示了教师及其行为的复杂性,从而促使教师全面而审慎地对待教育实践。教师实践智慧对教师的关注是生存论的,而非技术主义、效率主义的,其保护了教师对真正自我的理解和探寻,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追求真与善,不断超越自己、成就有德性和卓越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第16届ISATT会议为写作缘由,结合会议内容,对西方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的演变、发展和挑战进行讨论。人文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核心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关注教师的自我、身份和教师所处的各层次脉络,并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教师教育取向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在于:教师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成就教师的卓越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