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学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3.
天津《今晚报》的新闻采访,使我感到既新奇,又钦佩。奇在何处呢?今年夏天,我在哈尔滨,碰见《今晚报》的一位记者。我心想,哈尔滨与《今晚报》有  相似文献   

4.
据说《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接受编辑部采访一位名演员演出的任务。到剧场发现挂牌取消演出,便回家睡觉了。谁知,深更半夜,编辑气冲冲地把他叫醒,告诉他说:“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这位女演员自杀,你却空手而回。须知,取消演出的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新闻。”这位编辑告诫他说:“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黎信《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无独有偶。最近听说蒲城尧山中学出了个全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叫史鹏,已被清华大学录取,我同县电台几个记者前去采访,原本带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框框…  相似文献   

5.
高手,令许多初学写作者望而生畏,可我却常常与高手打得火热,只敬而不畏,且敢与他们同垂钓.去年盛夏,听说胜利街派出所破了系列案件,我便赶去采访.正巧那天电视台的记者去拍专题片,还有一些报刊的记者前去采访,不少熟悉我的人笑着对我说:这么多专业记者在此,你一个“土记者”还能抢到新闻?听了这番话,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但倔强的脾气和执著的追求没使我退却,而是深深围绕“破大案、打团伙、追逃犯”的主题,深入细致采访,不放过一个细节.回到家后,我连夜写成一千多字的通讯《胜利街派出所严打斗争成果辉煌》.稿件寄出不久,很快被《湖北法制报》采用,而且登在显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永善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杜明祥在轮流请客吃饭时喝酒醉死,《云南日报》派记者杜美前去采访,却遭人追杀,虽未遂,仍遭遇"意外"车祸。  相似文献   

7.
在繁杂艰辛的新闻工作中,可以说舆论监督工作最难,常常使记者、编辑精疲力尽。 一是采访难。舆论监督,被采访单位怕“曝光”,往往对记者不予接待,不安排采访,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年,江苏连云港某乡派出所发生一起非法拘禁村民的事件,几家新闻单位记者前去调查采访,竟被  相似文献   

8.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  相似文献   

9.
意外收获     
拿到邹士方先生的文集《春天的问候》(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我一口气读完了其中的一篇:《春天的问候》。我读《春天的问候》,倒不是因为它被用作书名,也不仅因为文章逐一出现了巴金、叶圣陶、周扬三位文坛宿将的名字,更在于这篇采访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意外的收获。那是在1985年3月政协会议期间,巴金一行人到北京医院去看望叶圣陶老人,邹(当时为人民政协报记者)前去采访,行前谁也不知巴金还要去看望也在医院住院的周扬。当巴金看过叶圣老后决定去看周扬时,邹士方决定同去,却被“挡驾”;本来到此,邹士方的采访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当时很久一段时间社会上没听到周扬的消息了,许多人都在多方打听周扬的  相似文献   

10.
每次采访归来重新品读书架上不同月份的《军事记者》,顿时便忘却了奔波的疲惫,写作“灵感”随之而来。想想自己学习新闻报道的短暂经历,是《军事记者》丰富实用的新闻知识帮助我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岁暮,一条新闻给中国新闻界本身带来极大兴奋:在全国首次开展评选“百佳新闻工作者”活动.通过层层选拔,在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全国记协推荐的3名候选人中.唯一的一名地(市)级新闻单位的候选人是《开封日报》的记者吴全国.前去采访吴全国时,我一直在猜想,能参加新闻界这项高层次评优的这位候选人是个什么样子?没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新闻工作者吧!  相似文献   

12.
记者张沪     
《一个“场外记者”》在去年第十期《新闻战线》刊出后,象石子掉进池水击动片片涟漪,在新闻界引起了回响。有的同志为记者采访受到限制鸣不平,还有不少同志对张沪的“韧性采访精神”表示赞扬。我怀着同样的心情,去北京晚报了解这位“场外记者”的好经验。问到编辑部里的同志,都向我称赞张沪。只有张沪自己,一再说明,她三十年前参加了新闻工作,现在才开始学步,只能算个“老学徒”。  相似文献   

13.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14.
天津《今晚报》的新闻采访,使我感到既新奇,又钦佩。奇在何处呢? 今年夏天,我在哈尔滨,碰见《今晚报》的一位记者。我心想,哈尔滨与《今晚报》有何关系?原来他是为参加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和红楼梦艺术而来的。《今晚报》愿为它派出记者,可见对它的重视。后来我听说,这次在汉城召开的亚运会上,也出现《今晚报》的记者。这不仅需要办出国手续,而且能争取到一个采访名额,也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5.
西方记者为了抢得“独家新闻”,那是什么绝招都使得出的,有时甚至是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比如,为了获得一个名人的隐私轶闻,可以十万十万美元地花钱去买。为了抢发新闻稿,亦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两家报纸都派出了最能干的记者前去采访。通过“九国公约”的那一天,两报记者都得到了公约的全文。这算什么“独家新闻”?独家就得独二无二!想办法争取在对方  相似文献   

16.
近读荣获“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特等奖的《一次不寻常的接生》等一组特写,使我强烈感受到了《新民晚报》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能力确实不同凡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次不寻常的接生》是一组新闻性、时效性、趣味性具备,极宜于晚报读者口味的好稿,由它摘取此次大赛的特等奖桂冠是当之无愧的。它所以能获此殊荣,基础是新闻事实本身为珍闻,条件则是记者“抢”新闻的意识比较强,而在“抢”着采访、“抢”着写作的过程中,记者又善于挖掘,善于组织,善于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四大,举世瞩目。全球记者纷至采访,盛况空前。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要新闻单位均获准派记者到会采访。这里发表《新民晚报》总编辑助理孙洪康《在全球瞩目的新闻“磁极”上》一文,记述了他采访十四大的见闻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杂志第四期发表庹震写的《“鼻子”和“绳子”——浅议“三包采访”》,我看了很有同感,值得开展一次讨论。“三包采访”、“组团采访”,依我看,只要倡导者出以公心,管理者有章有法,执行者品德良好,一般说总是利大于弊的。倡导者和新闻单位都节约了时间、节省了精力,无形中也会在参加活动的新闻从业人员中间引起一番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检验记者“道行”高低强弱的竞技场。倡导者自愿从物质方面提供一点儿资助行不行? 笔者的回答是:“愿者上钩。”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种采访方式、方法,同我  相似文献   

20.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