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知识之窗     
类别:西方新闻写作编号: “拍肩膀新闻”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一些西方新闻学著作中出现了“拍肩膀新闻”这个词。“拍肩膀新闻”,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指记者要成为读者的亲密朋友,写出来的东西要给读者以亲切感,使读者感到记者在同他们谈心,同他们说知心话。下面就是一条“拍肩膀新闻”: “麦克米伦开始想办法储存热量了。他请教了一位建筑师和住房承包商,了解到如果他  相似文献   

2.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合伙进行采访。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方法不同。集体采访,是记者们合伙组成的写作班子,统一采访,统一写作,形成一篇文章。而“普尔”采访法,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合伙分工协作所进行的采访。在采访过程  相似文献   

3.
由于搞对外报道的缘故,对西方新闻了解得稍多一点。看得久了,心里就不由地想,咱们中国记者应当从西方记者身上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早在1956年,刘少奇同志就指出:“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通讯社记者的报道技巧。他们善于运用客观的手法,巧妙的笔调,既报道了事实,又挖苦了我们……”。我以为,有三点西方记者能给我们以启发。其一,简明、扼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布鲁塞尔记者杜平采写的《欧共体决定立即恢复同中国的关系》,是一条内容重要、捕捉及时、报道准确丰满、写作简练的好新闻。说内容重要,是因为这一消息清楚地表明,西方国家对中国施行的所谓“制裁”已给自身带来损害而不得不宣告失败;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在“六·四”风波之后,政治、经济日益稳定,国际影响日益  相似文献   

5.
访日即景     
不久前,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向。在从东京机场去旅馆的路上,两位日本记者同我们的代表坐在一辆车上,一路上边看边谈。有一个景象引起了我们一位代表的注意:不少人家的房门口都竖着一根旗杆,挂着一串各色的“鲤鱼”。他便问日本记者,这是什么标记?他们说:从四月五日到五月五日,是男孩节,凡不满十岁男孩的家庭都要挂“鲤鱼”,红色代表母亲,蓝色代表父亲,小黑鲤代表儿子,这同中国“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的意思差不多了。第二天日方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中,不仅写上了他们交谈挂“鲤鱼”的材料,还评论说:“这反映了中国代表对日本风俗的关注”,用了“这是什么?”作副题,十分醒目。使我们这位代表很有感触,没想到我们出于好奇的提问,成了他们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回国以后,同行们在一起侃大山时常问我:“依你看,那些老外记者是不是有像我们那样的条条框框,是不是他们都能随心所欲,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自由得很?”回答是否定的。前几年,我被派往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任常驻摄影记者。就我接触到的外国记者来看,尤其是西方记者,大多有较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严守本国的新闻纪律,有较高的表现技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一次同西方某通讯社社长的辩论中曾这样说:“西方的新闻在某些具体事实上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对社会实际的总体反映上是不真实的。……比方说对中国,100件事情中有99件办得很漂亮,你们不报道,有一件事情办糟糕了,你们就抓住不放,大肆渲染。……”的确,某些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国经济时,只对某地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本刊记者同外国留学生的交谈中,留学生们发出了这些由衷的赞叹。“你们喜欢看中国书吗?”记者问。“当然!中国的古典小说,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在我们国家是脍炙人口的。”日本留学生小森巳智子扑闪着一双漂亮的眼睛,操着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在培养青年记者的问题上,碰到了许多新的情况:以往进人是慎之又慎,挑了又挑,严格把住进人关。而近几年是学校分配一批,社会上招聘一批,队伍迅速膨胀;过去,新同志进门后先讲传统,上党课,然后跟老记者跑上几个月再放“单飞”,现在是常常一来就急于上岗;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年青人在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纪律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容易接受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影响。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善于讲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闻采写中,常常把“story”用作“news”的代名词,把采访新闻叫做“to cover story”,头条新闻称之为“head line story”。西方新闻报道中有一种明显的故事化写作倾向,以至于许多名牌大报的总编辑要求记者“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 近年,我们也开始强调故事在新闻中的作用。1996年2月,一个叫颜长江的记者在《羊城晚报》上连载《泌阳奇案 广州洗冤》,他用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章回小说的手法写了一个奇案,一时“羊城纸贵”。新闻和故事的关系如何,新闻应如何讲故事?  相似文献   

11.
受重创的美国新闻界早在海湾战争爆发前一个多月,美国《华盛顿月刊》杂志就断言:如果海湾战争爆发,第一个遭到打击的将是美国新闻界。开战后,从西方新闻界的战争报道来看,《华盛顿月刊》的专稿可说是不幸言中。据美联社报道,战争期间在沙特约有700名西方记者,其中只有100多个被列入联军“新闻采访共享圈”(Pool)的记者才有资格在军方严格限制下进行战地采访。其它记者只能利用上述记者采访来的材料。然而不管那一类的记者,采访行动都受到军方的控制,违反军方纪律记者被抓被扣被赶的事件已多次发生。《泰晤士报》记者华克报道说,有一天6名美国陆战队员将一名曾经采访过阿富汗内战的摄影记者团团围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人在报上著文,竭力为去年戴安娜事件后国人曾一度怒斥过的中国“帕帕拉兹”鸣不平。好像中国的“帕帕拉兹”在报道、炒作名人中还无聊。糟糕得不够,离开了他们,中国或世界就“少了声音”。这是一种误解。“帕帕拉兹”原本是意大利电影中一个人名,后来成为西方新闻界专司追踪名人、偷拍名人隐私的记者的代名词。去年8月初,《四川日报》连续发表4篇评论,对中国当前追踪、炒作文艺圈名人的“娱记”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两相比较,我又发现所谓西方的“帕帕拉兹”,即中国过去称为的“小报记者”,现在尊为的“娱乐记者”、简称“…  相似文献   

13.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14.
“新闻腐败”等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不仅在当代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报业早期阶段也曾大量出现,是国际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这说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新闻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职业道德和纪律的角度谈谈对新闻腐败的规范化治理。  相似文献   

15.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中东地区当记者时,同西方派往那里的记者常有接触,现在我把自己观察到的西方记者的长处与短处作些介绍,供同行们在业务研究上借鉴、参考。中东是当今世界最动乱的热点之一,是出新闻的地方,也是西方各国舆论机构十分关注的一个地区。西方新闻机构派出大量记者常驻在这里。据统计,除临时来采访的外,每年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有近400名之多。绝大多数记者来自美国或西欧地区,其中有些人虽住在开罗,跑的却是全中东。有些人在中东辗转十多年,几进几出,被公认为“老中东”。西方记者和西方新闻机构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有他们的长处和可以凭依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石坚 《当代传播》2005,(3):70-70
妙用直接引语,是法新社记者采写的消息《“我们的心在哭泣”》的一大亮点。这条300多字的消息,从标题到结尾,使用直接引语竟有7处之多,由此可窥出西方记者热衷于使用直接引语之一斑。相形之下,我国记者对使用直接引语却“敬而远之”。在我的案头有一份资料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三  相似文献   

18.
5月16日,在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西方记者将中国的抗震救灾与所谓的“新闻自由”强行联系在一起,称中国政府不许西方记者进入灾区报道,有悖“新闻自由”。此言一出,当即遭到高度评价中国救灾工作的联合国新闻发言人玛丽·厄泽女士的严词反驳——“我不许你这么说!”(据《光明日报》日内瓦5月16日电)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闻学中注重所谓“读者考虑因素”。这种“因素”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吸引考虑”(AttractiveConsideration),一是“保护考虑”(ProtectiveConsi-deration)。其实说白了就是讲求新闻的可读性与社会效果。从《京剧配迪斯科》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是如何注重“读者考虑因素”(主要是“吸引考虑”)的。对绝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京剧是他们不甚熟悉的。要在一篇不长的报道中使他们明了京剧改革(这是此篇报道的主题)的有关背景、前途等等并非易事。为读者考虑,记者在采写报道中费了不少心思。首先,记者采用了西方新闻写作中常见的“叙事体导语”,把镜头集中在一个中国京剧舞台上。这样写出的导语使西方读者对“京剧配迪斯科”有一个直观的感性  相似文献   

20.
报道失实,向来是一件丢脸的事。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终于意识到,西方记者在1989年夏中国北京风波的报道中,大大地丢了一次脸。4月2日至12日,澳大利亚“特播电视台”就西方舆论工具去年报道北京“六·四”事件严重失实问题,先后三次组织反思专题讨论。这三次专题讨论的主题是: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失实?西方国家凭错误的情报和失实的报道,匆忙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是否明智?主要责任由谁来负?是否应该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进行反思?有40年驻外工作经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默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