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清飞 《新闻记者》2003,(12):29-29
最近与某报朋友聊天,在谈到报纸运营的一些问题时,他强调"内容为王",而且不少传媒界人士都这么认为,但我不认同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
明红 《兰台世界》2003,(5):38-40
丁聪先生为人坦率、真诚、风趣,面庞饱满红润,嘴角总带着笑意。他的形象和年龄怎么也对不上号———尽管丁聪已年过八旬,但依然不老。不老不仅因为其有一头乌油油的黑发,一双明锐的眼睛,也不仅因为自称“小丁”,或因为其创作颇丰,更因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丁聪是一位具有历史感  相似文献   

3.
赵钊 《新闻传播》2005,(9):38-38
人生难得有知音。我和正一在黑龙江日报社共事多年,曾多次编发过他的新闻作品,还不明切磋新闻理论的学习心得,也可算是臭(xiu)味相投吧。这一点,我在为他的《鼓翼集》所写的序中曾提到过。既然说过,干嘛旧话重提?皆因这位老弟,虽有敬老之心,却无惜老之念,  相似文献   

4.
子伶 《出版史料》2009,(3):127-128
我有时有幸遇丁聪,总称呼他“老丁”。在我是出于南方习俗的敬重,因我是小字辈。后来有人指点我,要我忘记年龄悬殊的差距,尽管称他“小丁”好了,因为几乎四十年来,丁聪始终自称“小丁”,没有改变初衷。难怪数年前,吴祖光同志赠诗有云:六十依然是小丁。“小丁”,已有一种不倦地追求某种精神品格的内含了。  相似文献   

5.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中央台的新闻频道开播不到一个月,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她的“老”:里面的播音、主持除了沈冰,都是原来评论部的老面孔,没有新鲜感,与年轻的频道不相称。这话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老面孔怎么也不会是全无是处。美国的那个什么华莱士,早就满头飞雪了,不照样主持新闻节目?名牌是需要时间铸造的,不相对老一点又怎能成熟起来?何况评论部的那几位年龄并不大。再说看新闻最终还是看内容,不是为了看脸蛋,又何必那么计较脸蛋的老和嫩。不过,新闻频道要做得有新鲜气息,主播脸蛋背后的“老”,倒是确实需要努力防止的。这跟主播、年龄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访台杂谈     
何光珽 《新闻界》2001,(3):40-41
去年11月下旬,应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邀请,我赴台参加了"第三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时间过去快半年,却有朋友打电话问我,这么久了,为什么不把访台见闻给大家报告一下?这件事我本想既然没有任务,那么,得偷懒时且偷懒──况且,说得冠冕堂皇一点,那就是所谓编务太忙。现在朋友命题作文,躲不过去了。要说访台感想,我得从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办理入台手续的地方说起。当我扛着行李四处寻觅,突然,一处地方赫然写着"大陆同胞……"敬请读者原谅我的昏庸,是入台签证处呢,还是什么手续办理处──我现在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8.
在我眼里,梁兄其人正如其名,梁——中国报纸广告事业栋梁之材,也撑起报委会这个全国报刊广告人温馨的家;勤——为报刊广告发展勤耕不辍,不停歇地为报刊广告搭建新的平台;俭——简单做人简约做事只问耕耘不图回报之行俭风格。或许,他表面上的"木讷"亦是他"俭"约朴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拉黑一年     
朋友王二波.我认识他有十多年了。十年前我们如胶似漆,十年后则聚少离多。他是我朋友圈里最最不靠谱的,没有之一,对于像我这样的水瓶座怪叔叔来说.能对一个同性朋友保持如此大的忍耐,堪称奇迹。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来访,给我讲了一则笑话:她去工地采访一位外国老工程师,因为是第二次见面,老远那位外国朋友就用生硬的中文给她打招呼,她灵机一动也用“生硬”的英语回应他: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朋友闹第二舂,老树发新枝,所以我追着看他的博客,想听恋爱八卦。但他很不老实,交代得一点也不清楚:美女的名字都是字母的,两人交往的细节都是省略的,内容也是一会儿梦境,一会儿解构的,云山雾罩得不行。  相似文献   

12.
首先,非常高兴参加音乐频道开播三周年座谈会,借此机会,代表广告信息中心向音乐频道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向音乐频道的热心听众、新老广告客户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天,我想重点向在座的各位客户朋友介绍一下广播广告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3.
我年轻时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向往等我到了足够老的年纪,也能写出那样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故事,让我的少年读者把我想象成一个聪明的老头。终于,我足够老了(虽然我在心底里永远也不会承认这一点)。我五十五岁了。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我不应该再去追名逐利了,我应该静下  相似文献   

14.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9):16-16
"两个多世纪之前,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一片欢呼声中踏上了欧洲大陆的土地。当时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农民或是城市居民不把他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朋友。我一直希望能得到和他一样的欢迎程度。不过,国务卿赖斯告诉我,我应该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对于自己在欧洲访问期间的不受欢迎,美国总统布什如此自嘲。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一个朋友送给我一张高尔夫天王老虎(泰格·伍兹)比赛的球票,我激动了半天,毕竟是全球一流的高尔夫高手,他有无数的粉丝"不离不弃"地跟着他周游世界,我也做梦当过他的球童伴随左右,但只是黄粱一梦,我经常告诫自己,要现实一点,现实地实现梦想的办法,就是在电视上看他  相似文献   

17.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善于建设房子的,其房子不会因根基不牢而倒塌;善于抱持某东西的人,抱持住了就不让其脱离自己。"用"善建者"来形容我多年来的老朋友、圈子里的老同仁张建勇是不为过的,作为常年奋斗在电视广告经营一线的人来说,能够随着行业的发展一步一步建立事业的根基、一点一点累积丰富的经验,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长远的眼光。行业里开会的时候碰到建勇,有时候我  相似文献   

18.
刚当主编不久,有名作者投来了长篇文章,名字还很有诗意,发现作者颇有才气,见解独到,文字干净犀利。宁愿不发稿,也不允许编辑删减文章,一个才华横溢却有点傲慢的张默闻的形象却留在了心中。他成为《中国广告》"广告批评家"的重要作者。与他对于与广告人的谦逊与敬意不一样,我再次领略了他的文字的尖利甚至尖刻。  相似文献   

19.
<正>前几天,一个朋友送给我一张高尔夫天王老虎(泰格·伍兹)比赛的球票,我激动了半天,毕竟是全球一流的高尔夫高手,他有无数的粉丝"不离不弃"地跟着他周游世界,我也做梦当过他的球童伴随左右,但只是黄粱一梦,我经常告诫自己,要现实一点,现实地实现梦想的办法,就是在电视上看他  相似文献   

20.
认识徐林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是1998年年初,我给一家流行杂志做了一个稿子,需要配主人公的照片,由于我既没有照相机.也不擅长拍照,报社的朋友知道后便作了“中介人”,让我找徐林帮忙,当时的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担心他会婉拒。没想到,徐林一听我要拍照片,便满口应承。初次见面。我们并没有半点陌生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