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我曾品尝过大理白族的砂锅鱼、饵丝这两种闻名遐迩的美食,吃过后挥手惜别大理了,然而,总有一种寻找机会再度去品尝的奢望。其实,在我所品尝过的大理白族美食中,火烧猪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年多以前,我和几个好友一同到大理游玩。虽然多年前我曾几次游逛过大理,饱览了大理的旖旎风光,感受过大理的民族风情,品尝过大理的独特美味。而这次故地重游,还是不乏新鲜感。最有意思的是,在一位比我更懂得大理的朋友推荐下,我们一行相邀钻进地处大理古城闹市区的一家百年老店,慕名品尝了一回白族出名得让"老外"都赞不绝口的火烧猪肉。  相似文献   

2.
周林 《大理文化》2013,(12):81-82
未去之前,大理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盘桓了许多年。 有缘总会相聚,终于走进大理。 以我通过各种渠道对大理的理性认识,我在脑海中描画过色彩斑斓的大理。但是当我与大理真实地相拥时。我还是被大理的美所震撼。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轨迹     
第一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不会写"大理"。那时候村里来了个小炉匠,他说他是大理的。他补锅、茶壶、铁桶。收钱,也收粮食。那是个什么都需要修补的年代,每家都能拿出几样破锅烂桶来。伴随着小炉匠的风箱、不断四溅的火星、小铁锤的锻打声,"大理"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了。第二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没有到过大理。那时候我在读小学五年  相似文献   

4.
白族是云南省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有一百多万人口,大多数聚居在大理地区.远在三千多年前,大理地区的古老居民,就已磨制石器,过着渔猎生活.大理地区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在祖国西南边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情牵大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经离开大理二十多年了。然而,不论是先在省城昆明还是后来在首都北京,我都一直透过各种渠道关注着大理的发展与变化,始终情牵着一个好山好水好风光的"风花雪月之地"。毕竟那是我可爱的家乡,也是我曾经辛勤工作过的一方热土。自然,在大理生活工作时的一些陈年往事以及回访大理时的一些难忘场景,免不了会时常浮现于眼前。  相似文献   

6.
古城漫步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理市的下关往北15公里,就来到了一道古城门下,门楼雕梁画栋,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我都要去赶三月街.三月街,已成了大理人的一个情结.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8.
陈洪金 《大理文化》2012,(11):33-39
一多年来,我总是对大理情有独钟,那片与故乡一衣带水的土地,被我视为故土,与我的故乡一起热爱着。从故乡弥漫着艾草气息的土地出发,向南,过了金沙江,田畴相联,山景映衬着的,还是一片同样弥漫着艾草气息的水土,接纳我向着远方的漫游。出了大理,我才会突然想起来,应该向着故乡挥别。随着年龄渐长,许多次挥别故乡,就连同大理的那片山水和田园,也一起挥别到身后的暮色里去了。于是,我用我的文字去贴近大理,如同贴近我的故乡,我用我的笑  相似文献   

9.
最近,北京的一位朋友问我:你将在哪里度过本世纪的最后一天?"大理"我答道。"为什么?""因为对我来说,大理简直就是地球上的天堂,甚至比我梦想的天堂还好。"在我担任中国———苏格兰友好协会会长的几年中,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许多地方我到过一次或两次,但不论是工作旅行还是度假,我都一次次选择云南,特别是大理。有那么多东西一次一次地吸引着我回到大理。欧洲风雪肆虐的一月,那里却有着蓝蓝的天空,有暖暖阳光照射下的下午,  相似文献   

10.
名城大理下关古镇,有一条现今在市区街道名录中已找不到其原街道名称,但在大理下关乃至滇西近代历史上曾辉煌一时,曾是大理政治、商贸经济和文化娱乐中心,曾为大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有着深远影响的著名街道,那就是下关仁民街.  相似文献   

11.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3,(12):100-104
我是相信“缘”这个东西的,这体悟来自于与一份杂志的关系。这份杂志就是《大理文化》。 “缘”之“源”,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某一天,供职于大理州文化局、亦师亦友的尹明举先生用极度兴奋的声音告诉我,大理准备办一个刊物,省里已经批下来了,叫《大理文化》。这个刊物.以后可以发表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12.
有人建议将大理学院的校训定为:弘扬大理.我希望学院能采纳这则校训,弘扬丰富的大理民族文化,只是它的字面意思,我欣赏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语意双关的丰富内涵:大理,大道也.大学,有大道存焉.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但是每次来到彩云之南的大理,在为她神奇美丽的山山水水、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而沉醉时,心头却总能涌起淡淡的乡愁。我知道,这一切,都和儿时的记忆有关。岁末年初,北方正值寒冬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大理,来到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来游览崇圣寺,来瞻仰崇圣寺三塔。大理的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而冬天的大理更是让人期待。试想,一个人从山寒  相似文献   

14.
说来惭愧,生长在大理的我对大理周边的几个县知之甚少,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才有机会近距离地和这些县城接触.就最近走过的几个小城,我认为祥云大气,有着一种广阔开放的气势;巍山古朴,有着南诏故国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刚刚去过的永平,我强烈的感觉——永平真美味!  相似文献   

15.
于坚 《大理文化》2010,(1):6-13
【大理印象】我二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昆明第一次远游,我去的就是大理。从此,我把大理视为我的第二故乡。在云南,大理乃大道之邦。中国无人不知的大理石,藏于大理苍山。苍山最高海拔4122米,是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由大理州委宣传部主管,大理州文联主办的《大理文化》创办至今已35年.读了2014年全年的《大理文化》,感觉是神游了一遍大理的文学、文化海洋. 大理是一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我国唐代所建的南诏国,宋代所建的大理国国都都设在大理.大理是曾经的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已享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文化古都”的美誉.大理是一块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土地,因此,植根于这样一方沃土的《大理文化》,其历史民族文化气息十分浓郁.  相似文献   

17.
探访天龙洞     
岁末年初的一天,来大理参加活动的几位省内外的报人、作家朋友要我“客串”一次导游,以民间的方式,领他们到一个“人造痕迹”还不重的地方“晃悠晃悠”。现在都说,大理是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我的这些朋友来大理已不止一次,对苍山、洱海,大理古城、洋人街这些地方,比我这个本地人还烂熟于心。所以领他们去哪里,我心里还犯了难。猛然间,想起了我的好友赵铁的邀请,说他们那里的“上关花天龙洞”,是“观沧海、赏名花、探奇洞、寻古城”的绝佳胜地,有时间不妨去感受一番,于是我便大胆向他们推荐了我自己以前也没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大理文化》2009,(3):45-46
近年来随着大理旅游的不断升温,到大理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除了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更要领略大理的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升大理的旅游品位.自然资源是造物主留下的,而民族文化是可以发掘、发扬的.文化是提升大理旅游品位的点睛之笔,正所谓"文化大理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19.
张存 《大理文化》2016,(5):111-112
正编者按:《大理文化》一直遵循"以发现、培养大理文学艺术人才为己任,以发掘、弘扬大理优秀历史文化为目的"的办刊宗旨,多年来始终突出《大理文化》刊物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力求融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为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大理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展示大理人民的精神风貌,不断开拓文艺的新境界。云南省新闻  相似文献   

20.
南诏大理文化是一个以地域为标志的复合文化指称,统摄了南诏、长和、天兴、义宁、大理几个时代相续的地方独立政权的全部文化,是云南文化史上最为精彩的篇什。虽然学界多用"南诏""南诏文化"泛指南诏大理文化,乃至扩展到指称整个云南古代文化,但还是应以"南诏大理文化"表述最妥,因其不仅可以藉此标明文化时限与特质,而且能够顾及此一文化内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无论是就云南文化的整合而言,还是就其文化内倾的特色而言,南诏大理文化都有非常独特的地位。由于材料很不充分,对历时500余年、影响贯穿古今的南诏大理文化的研究相当不够。继续发掘相关材料,并寄希望于重大的考古发现,将是未来南诏大理文化研究得以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