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与核心,传统孝道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对传统孝道的误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孝道教育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等原因,中国传统孝道出现了缺失的问题。对此,应该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孝道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培养人们的孝道观念,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进行探讨,提出传统孝道具有维持家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传统孝道的核心内容入手,结合现代家庭中成员减少、子代依赖性强、亲子冲突严重、代际关系失衡、人情淡化等特点,从“养亲”“显亲”“谏亲”等方面论述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重要内容,物质赡养、精神敬养、健康关切等道德内涵是孝道思想的精华,它们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家庭规模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弘扬传统孝道规范中的道德精华,对于有效应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深入民众内心深处的传统孝道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发挥宁波"慈孝"区域文化的特点,总结挖掘传统孝道文化内涵,建立健全践行社会主义孝道文化的外在约束机制,对于提升宁波社会整体道德水准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赖以立国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肯定传统孝道精神的同时,还应看到它是精华与糟粕的混合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构建新型孝道,回归“孝”的本位,从片面的义务价值取向向双向义务转变,才能使其在道德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要解决养老道德缺失、发挥传统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积极因素的作用,让老年人能幸福地安享晚年,国家和政府应实施孝道教育与法治建设双管齐下的政策;倡导新型养老观念和构建新型养老道德,实现传统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转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和不断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并重,为遏止传统孝道养老伦理思想式微提供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社会蕴涵着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道德内容,它在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期依然能够适应和促进现代家庭道德建设。除了道德因素之外,法律因素对当前公民家庭道德建设也发挥着规范作用,二者在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范畴,是孔子思想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中华文明区别与其他文明的重大特质之一。它由人的天然之情,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成为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道德规范。当今社会孝道逐渐流失,人们应重新审视孝道,倡导孝道的回归,从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得以启示,生活实际中自觉践行孝道。  相似文献   

10.
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孝、悌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曾起了起始和基础作用。今天,由于孝道观念的淡化,孝道教育的弱化,大学生孝悌道德出现滑坡,因此,加强孝悌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本行为准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孝道衰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代社会部分家庭中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屡见不鲜,传统孝道已难以维系。在和谐家庭的视野下探析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内涵并寻求弘扬孝道的途径,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促进现代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近乎于宗教戒律的伦理观念,产生于社会对家长权利的迷信,是中日传统道德中的一个最根本的行为规范。但是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孝”的表现上却显出极大的差异,那是因为两国在“孝”的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即中国人伦理学思想中的“忠孝两难全”,而日本人则是“忠孝一致”。  相似文献   

13.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孝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由于缺乏孝德教育而致使部分大学生孝德意识淡漠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孝德,剔除其糟粕,大力发掘、提炼其精华,赋予时代的新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孝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由于缺乏孝德教育而致使部分大学生孝德观念淡漠,伦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孝德,剔除其糟粕,大力发掘、提炼其精华,赋予时代的新内容,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孝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伦理道德精华的凝聚。本文通过考察孝顺镇的孝德文化建设,探讨了孝德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从中国传统孝道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以及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入手,阐述了在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如何在高校进行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对孝道普遍持久的推崇,其根本动机与其说是伦理的,毋宁说是政治的.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孝治观念即具雏形.绵延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的剧变,孝治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百家争鸣之际,提倡维系者有之,攻讦问难者亦有之.在诸子之间的理论交锋中,中国古代的孝治观念正式确立了"移孝作忠"的基本原则.发生于春秋汉初之间的这场理论嬗变为中国传统孝治原则的最终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令来,孝道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尤其是别除了封建糟粕的现代孝道,在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形成和谐的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年轻人的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80后”的年轻人不孝父母的现象频见报端,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该文在调查分析了当代年轻人孝道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孝道问题成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80后”年轻人孝道的对策,以期能为当代年轻人的道德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道德观,主要调节家庭父子关系和国家君臣关系;清末(1902-1911年)中国训育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深受赫尔巴特的训育思想影响,民初(1912-1919年)中国训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校忠孝道德教育成为向学校公民教育转轨的前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