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牛文化对于我国的体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育活动中包含了众多牛的元素.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中的牧牛图龛造像进行研究发现:牧牛道场的造像中刻画了牧人从训牛到与牛心灵相惜的全过程,其意义透射出来体育活动中的牛文化内涵,为研究古代体育的发展与牛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童年的美好在于年老时的回忆。这句十分平淡却令人回味的话,是我近年来有幸读了李可染先生多幅牧童牧牛图后才悟出的。李可染先生年愈古稀时,镌刻了一方白发学童的印章,还作了不少诸如牛背唱牧、浅塘消夏、蟋蟀秋鸣、夕阳归牧等著名的画。《春雨放  相似文献   

3.
百科大拼盘     
美国畜牧专家迪恩·安德森发明了一种音响遥控牧牛系统。使用这种声控系统的实验牧场上可以不设铁丝围栏,取而代之的是看不见的虚拟围栏。这种音响遥控牧牛系统把微小的遥控话筒安置在牛的左右耳背后。牛对像小鸟尖叫似的模拟声音最为敏感,操  相似文献   

4.
故事发生在17世纪初。英国伦敦附近有个美丽的山村叫艾普松,这里的农民以牧牛为生。村中有个农民在山坡上放了几十年的牛,天特别热时,他的牛都在山坡吃草,他自己就在树下乘凉,有时也到山顶的山泉中洗洗澡。山坡上没有水,每天牛吃饱了都需急着赶回村庄饮水。有一天,这个农民突发  相似文献   

5.
学画画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幸结识了一位来我村支援三秋的张雷白老师.张老师能唱能画,并教我唱歌画画,还给我画了两幅<牧牛图>和<牡丹图>.  相似文献   

6.
牧牛图     
李可染从1942年开始画牛,画了几十年。许多作品,都是以村童牧牛为题材的佳作。他笔下的牧童和水牛充满稚趣,具有田园抒情诗般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平卡顿于1819年生于英国,他23岁来到了美国,是美国第一个私立侦探事务所的创立者。当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有一个牧牛场,常发生偷牛事件。奇怪的是,牧  相似文献   

8.
《中文自修》2004,(1):55-55
王冕(mian)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昕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西部牛仔五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美国内战后的20余年是其黄金年代和鼎盛时期。数万名牛仔在牧场和牛道的艰辛劳作,把内战前还被称为"美国大荒漠"的大平原开发成了"牧牛王国",为满足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对肉类的需求作出了贡献。然而,牛仔拓建"牧牛王国"的真实历史并非像美国文学作品和西部影视片所渲染的那样浪漫。很多牛仔在牧场和牛道上舍生忘死地保护牛群,以身殉职。  相似文献   

10.
去年11月,我又一次主动报名参加了"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学员走进乡村教育活动,项目组安排我在启动仪式上进行大约5分钟的简短发言.这个任务,一时勾起了许多回忆…… 我的童年与少年,都在乡村度过,因而,我对乡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熟悉与亲近,一草一木,花鸟虫鱼,稻香荷影,砍柴摘果,戏水捞虾,牧牛骑行……乡村生活就像一杯...  相似文献   

11.
牛 仔头戴宽边高顶帽 ,颈系红领巾 ,腰挎左轮枪 ,手执套索 ,这就是美国牛仔的形象。在西部小说和电影的诠释下 ,他们已经成为马背上的英雄 ,并在美国人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 18世纪 ,“牛 -仔”(cow -boy即牧牛童 )是作为两个词来发音的。后来 ,牛仔成了美国牧牛者的代名词。赶牛是牛仔最主要的工作 ,也是牛仔生活中最折磨人的历险。通常牛商雇佣一个赶牛工头 ,赶牛工头又招集一批牛仔。这些牛仔一般都年轻力壮 ,骑术娴熟 ,知道怎样来驾驭那些野性未驯的牛。每群牛有数百到数千头不等 ,牛群排成的长龙 ,有时可达数英里。赶牛要视…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相似文献   

13.
《中学文科》2006,(11):2-7
例1(2006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相似文献   

14.
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莲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相似文献   

15.
我小学末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  相似文献   

16.
无声的哀求     
那是乡间一个夜晚.我坐在我的阁楼里关着的窗后注视着那个牧牛人.他站在刚割过草的田野上,嘴里叼着烟锅,手杖插在地里,好像对在近处远处深沉的寂静中平静地吃着草的牲口漠不关心似的.这时响起了敲打窗户的声音,我从沉睡中惊醒,镇静了一下,大声说:没什么,是风在撼动窗户."  相似文献   

17.
牛角     
两只猎豹追捕一群牛,牛丧魂落魄,拼命逃跑。终于,一头牛倒在血泊里,成了两只猎豹的美味佳肴。同伴的生命换来了群牛的暂时安宁。阳光下,草原上,群牛悠闲吃草,呼儿唤女,求爱争风。两只猎豹吃饱喝足,伏在高岗上,树阴下,瞧着群牛笑道:“我们的牧场好大,我们的牧牛好多。”突然,群牛躁动,让出了一块空地。空地上,两牛相斗。它们的角锋利异常,挑得对方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一只豹见了,不寒而栗,对另一只豹说道:“原来牛角这么厉害,这对我们真是莫大的威胁啊!”另一只豹说道:“牛角虽然厉害,但不是对付我们的。”牛角@海星…  相似文献   

18.
石头记     
正我叫水顺。有一个地方叫作海子山,是我和哥哥火印一起长大的地方。有人说海子山蛮荒,有人说海子山苍凉。我和哥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整个家族只有开卡车的三叔知道。但海子山千海万石,在我们梦里都是最美丽的。父亲牧牛,哥哥也牧牛,母亲则负责我们家的青稞。三个人每天辛苦的劳作,供我一个人读书。所以我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上课认真听先生讲,晚上回到家给哥哥讲一遍。那天先生讲了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艺术中, 有一组大型佛雕《牧牛图》,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由斗争、对抗到逐渐融合、协调,最后合而为一的故事。佛祖说:"人的心魔难伏,就像牛一样,私心杂念太多;修行者就要像牧童, 修炼他们,驯服他们,以完美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20.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不落言筌”,它经常拈提中国人常见的事物——牛来阐明事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反映了中国禅宗祖师应机说法的大智慧。禅宗中的以牛说法,散见于禅宗公案、禅宗偈颂和小说中。它不仅表现在许多禅师常以泥牛、牯牛、老母牛、铁牛等喻人或自喻,禅宗中有些禅师想做水牯牛,把心外觅法比作骑牛觅牛,把本来面目比作露地白牛,把心性的修证比作牧牛,以牛喻佛法大意的不可言说及描述形而上的道体,还涉及禅宗教义、禅宗的教育法和禅宗无情说法的思想。本文对禅宗以牛说法出现的原因、表现、对禅宗的影响以及研读这些案例时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