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2.
以汉语中的特殊语法语用现象"有+V/VP"格式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合理性。调查分析了"有+V/VP"格式在现代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阐述这一格式的语法、语用功能与语法化过程,揭示其演进规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了目前关于"V+个+VP"结构的研究成果,对目前一些主流对外汉语教材中"V+个+VP"的注释情况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依据研究成果对"V+个+VP"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的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提出用双层vP壳的概念来分析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并解释其原因。研究发现,S-结构"(V+O1)+O2"结构由D-结构"v+O2+(V+O1)"两个题元结构经过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介词)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进行合并,发生词化,V移位后内增了轻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形成了过渡性的双宾语结构;V继续移位到轻动词v*的位置,再与其"致使"义强特征合并,发生再词化。在双层vP壳结构中,v*比v的特征更强。因此,再词化后,v*"致使"义更强特征吸引O1移位到[v*P,NP]的NP位置,居于O2之前,作为受事充当V再词化后的内论元,而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因处于v*"致使"义的底下,没有使O2再移位,仍以受事或目标做词化后隐含的v的内论元,由此形成了"(V+O1)+O2"这样的S-结构。这类结构是V经两次移位合并后再词化的产物。文章分析了该结构生成的过程,并解释了其产生缘由。  相似文献   

7.
"想+V+N"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序表达方式,它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的特点,但在古典文献中常有"想+N+V"的词序表达方式,二者的句法结构是不相同的。文章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从语法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词的感情色彩和音节四方面来分析"想+V+N"变换成"想+N+V"的限制条件,说明前者变换成后者不是任意的,是有条件限制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在日常生活和网络媒体中,带有"小"字的短语和句子越来越多,"小+V"结构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小+V"结构的相关格式"小V1小V2"和"小+有+X"也被很多人所使用。200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小"字带头的词条共228个,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小"字带头的词条共240个,201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小"字带头的词条增加到256个。可见,"小"字的成词性越来越强。常用词有"小跑""小睡""小打  相似文献   

9.
"V着"这一结构是现代汉语动补式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形式,这一结构有着独特的语义、语法意义和表述功能,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V着(Zhao)"中动词的配价角度考察"V着"(Zhao)能进入的不同句法格式,并分析其宾语隐现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北京大学语料库对现代汉语“V+往”结构进行大量语料考察,总结“V+往”结构中介词“往”介引的宾语成分所具有的规律性。这一研究对“V+往”的规范使用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的情况,以往的研究只偏重于对它进行描写,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理解交际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结构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这种结构.从语义方面考察"V+个+N"结构,分析"V+个+N"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派生意义,归纳出结构的基本语义功能是"减势",减势是该结构的"体",而"表示事件微小""表示随便""表示不在乎、无所谓""表示经常做的事情"等都是"用",是结构的减势作用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来的意义.明确了"V+个+N"结构的语义功能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语法意义,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的"V+得+时量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汉语学界,对于"V 得 时量短语"格式几乎未有专门的讨论, 通常只是将它作为"V 得 数量短语"的一个部分,而"V 得 数量短语"格式又仅仅作为"V 得 O"的一个表现形式被提及,同样不被重视.我们依据<敦煌变文集>、<祖堂集>、<景德传灯录>、< 五灯会元>、<朱子语类>前五十卷等相关语料,结合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考察唐宋时期的"V 得 数量短语"与"V 得 时量短语"的用例、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同时探讨"V 得 时量短语" 、与"V (了) 时量短语 了"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V1与V2是"动作与结果"义的"数+V1(+而)+V2"式动量表示法,其各小类的发展演变可概括如下:"数+V1+V2(+O)"、"数+V1+不+V2"和数词为非"一"的"数+V1+而+不V2"三种表达式的发展过程和原因相似:随着动量范畴和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动量词分别于隋唐、南北朝和元明时期进入第一、二和三种表达式中数词后面的位置;第三种表达式中的数词是"一"时发展过程与"数+V1+连词+V2(+O)"相似:数词"一"发展成为副词,原动量结构发展出"一…(而)不…"、"一…而/就…"的表达格式;"数+V1(+O)+连词+S+V2(+O)"随着汉语连词的迅速发展和形合法复句的普遍运用,到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被表义更加清晰的形合法复句代替了。  相似文献   

15.
“早不V_1,晚不V_1,‘偏偏’+时间词+V_2”格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真 《现代语文》2010,(5):52-54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格式。本文主要对该格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详细描写和分析,以归纳其特点,总结其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V+A+N”格式为切入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展开对歧义格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V+A+N”格式是一个潜在歧义结构。在该格式实例化过程中,若A既可指向V,又可指向N,潜在的歧义得以保持,成为真歧义结构。能够进入真歧义结构的V、A和N有着一定的条件。真歧义结构“V+A+N”可作两种意义理解。人们在认知理解这一格式的不同实例时,选择意义的优先顺序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语用两方面的标准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格理论,从"CAUSE"和"DO"的角度,通过核心动词移位,对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核心动词"V"经移位,与"CAUSE"或"DO"合并,发生词汇化,合成"V大",生成"VO+O"格式,实现了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NP(受事)+V起来+AP句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讨论最多的是"NP(受)+V起来+AP"结构。但学界对此结构仍存在不同看法,在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下,一般认为只有当AP语义指向V时,"NP(受)+V起来+AP"结构才是汉语的中动结构,并认为在语义平面上此中动结构可以是受事主语句,在语用平面可看做话题句,并尝试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对此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19.
从语义角度可把"V得+NP+都+VP"这一格式分成两大类,并从语义指向和句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两种格式的特点,提出了该格式进行变换需具备的几个条件,以及分化该格式歧义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 O 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 O 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