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在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吟咏触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教师要搭建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解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这些句子的感悟并非教师传授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优化"美读诗歌"的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精心优化"悟"的环节,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从写作技巧、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方面品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激发想要主动去创作文章的欲望,这样便能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品读、悟读、创读等环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品味文章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审美创造力。一、诵读,体会音韵之美诵读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语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堂",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往往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浅读",对文本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浮光掠影,理解肤浅,体悟不到文章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二是"误读"。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一些教师便一味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解读,结果造成学生的答案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三是"闷读"。一些学生在拿到文本后  相似文献   

5.
诵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诵读课该怎样来上?我认为诵读课的特色体现在"精气神"三个字上:诵读课的内容要精,诵读课要学会美读,诵读课的神在于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王昀 《语文天地》2016,(5):66-67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生反复诵读文本,积累精彩语段。在诵读文本时,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探究涵义丰蕴的语段,认真揣摩作家运用语言的精妙,仔细品味语言的韵味,从而提升教学的魅力。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语言文字,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一、在诵读中感受语言之美选入教材的课文,多是语言优美、感情动人的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要极力凸显课文中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解读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凭借文本与编者、作者进行的阅读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必须经过三个层面: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正确的解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要求包括了读准字音、读通文本、弄清词义、理解大意等等;准确的解读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要做到字、词、句、段、篇贯通融合;创意的解读是对文本全面、深入、个性化  相似文献   

8.
周兰君 《快乐阅读》2011,(25):172-173
《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何更好地发挥朗读的功能,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重"。  相似文献   

9.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他们在美读、裸读、深度对话中,仔细地咀嚼、推敲文本,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还可以适时地增加语文课堂的"温度",通过这些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一、如何"读文悟道"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诵读体味音乐美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它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韵律协调,特别适合诵读。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刺激感官,进而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兴趣。1.设置不同的诵读形式在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接近文本,去反复诵读感悟,比如个人自由读、学生示范读,教师示范读、听录音读、两人对读,教师个人读等,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使学生每次读后有新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达到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文本细读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文学类作品的教学中,应当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对文本之美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鉴赏。要做到文本细读,首先要对美的语言形式进行品评,其次要对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加以品析,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一、诵读,品咂语言之美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代诗歌的分行,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分行对于诗歌节奏感的体现有什么影响,尝试思索要如何在诵读的过程中体现诗歌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14.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新放出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更多地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文章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以及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深度的文本解读需要教师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倾向,琢磨好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思考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本文从读"厚"文本、读"薄"文本、读"透"文本三个层面,摭谈对深度解读文本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诵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诵读课该怎样来上?我认为诵读课的特色体现在“精气神”三个字上:诵读课的内容要精,诵读课要学会美读,诵读课的神在于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语文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文本诵读让学生发现音韵美,依托课堂让学生欣赏美,联系文本让学生创造美。语文课堂,要带领学生在与文本的接触与对话中感受文字语言背后的深层意蕴,进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提炼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创造美的能力。语文与美相伴,课堂也就成为了学生追寻语言美的快乐天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其中,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三个维度的对话,一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之有效,读之有情,读之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