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2.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七年九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廿五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字伯蕃)是一位秀才,在乌镇行医,喜欢自然科学,酷爱数学,思想开明,属“维新派”.母亲陈爱珠,是乌镇名医陈我如的独生女儿,爱好文学,颇有远见,且性格坚强.茅盾在童年就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六岁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不但善于治家,而且知书识礼,从小学会了读、写、算。她读过“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列女传》、《幼学琼林》、《楚辞集注》等许多古书,而且都能解释。此外,《史鉴节要》、《瀛环志略》等简要的中国通史以及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知识方面的书,也经常涉猎。所以,当时有人讲:“朝廷如开女科,爱珠准能考取秀才。”茅盾五岁那年,母亲以为孩子该上学了,想让茅盾进沈家的家塾,但父亲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家塾的老师是茅盾的祖父,教的内容都是《三字经》、《千家诗》这类老书,而且教学不认真,经常丢下学生不管,出门听说书或打麻将去。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父亲受维新思想影响很深,要茅盾长大后走实业救国这条路,所以有些新的教材要让茅盾学习,而祖父是不肯教这些  相似文献   

5.
历代文化名人,大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一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6.
【原词】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母亲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赏析】《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源于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子之歌》将七块被帝国主义掳夺的土地比喻成失去母亲的儿子。它字字血、句句情、声声泪,凄楚悲怆,动人心魄。而我们选的这篇——《七子之歌·澳门》又以拟人的手…  相似文献   

7.
苗满红 《中国教师》2010,(Z1):369-369
<正>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母亲对儿女的爱深沉、博大、无私。让我们一生一世都难与报答。现在我让同学们听一首有关母亲的歌,请大家听一首有关母亲的歌,请大家听后说说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听闫维文的歌《母亲》;听毛阿敏的歌《烛光里的妈妈》)生1:我上学的费用是母亲夏天采连翘为我交的,母亲就是再忙我放学后也总能吃上热呼呼的饭。  相似文献   

8.
澳门游记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我哼着这首《七子之歌》,一家人坐着喷气船从香港来到向往已久的澳门。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杭嘉湖苏一带负有盛名的中医陈我如的独生女.出阁前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她通晓文史,知书达礼,又不求神拜佛,妄崇迷信.性情温良娴静而又坚强,爱种花卉,尤其喜读小说.  相似文献   

10.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相似文献   

11.
茅盾生活过的乌镇,和别的许多江南小镇是有区别的,乌镇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踪迹。乌镇有昭明太子读书的石坊。昭明太子曾跟随老师沈约扫墓到乌镇,为了不荒废学业,就在乌镇建起了昭明书馆,既久,书馆倒塌,后人便在书馆旧址处建石坊以纪念。南宋诗人陈与义,与当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明代洛阳人茅坤,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茅盾童年,就曾在那里读过书;又如拥有“知不足”藏书斋的鲍廷博、理学家张杨园、报人严独鹤等。千百年的文脉,绵绵不绝于乌镇的天空。文才星河般灿烂,在…  相似文献   

12.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1999年是喜迎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也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1899-1946)先生诞辰100周年。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李海鹰作曲)这支《澳门》歌的词作者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澳门》这支歌便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爱国诗篇什子之歌》的首章诗篇。诗人将《澳门人《香港人始湾》、俄海卫》、《广州湾》、…  相似文献   

14.
[指导老师点拨]这次大赛的举行,正值澳门即将回归之际,因此,我班姚伟同学选择特当我听(七子之歌)》进行作文,很有深意。从作文的题目来分析,《每当我听<七子之歌)》强调的是“我”听《七子之歌》后的感受。应从哪方面组织材料呢?我首先给姚柿同学分析这首歌的内容。《七子之歌》,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把“澳门”比喻成祖国的儿女,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哭诉:“我要回来,回来……”祖国母亲时刻渴望澳门回到自己的怀抱,并且时刻努力争取澳门顺利平安地归来。因此,作文时,小作者直接用第三人称“妈妈”来倾诉祖国母亲盼澳归来…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也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宝贵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十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现就点滴体会,略陈管见。直问。这里的“直问”绝非指平淡无味、一览无余的提问,而必须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启发性。如教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一文时,我问文中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杰出的革命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的茅盾(189-1981),于1896年7月4日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书香门第,取名沈德鸿,字雁冰,乳名燕昌,写小说时取笔名茅盾。茅盾的父亲是前清秀才,具有维新思想,后来跟茅盾的外祖父(当地的名医)学中医,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这使茅盾自幼受到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很早就阅读到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的"新书"和《三国演义》、《西游记》一类的古典文学作品。茅盾10岁那年,其30余岁的父亲早逝。茅盾大资聪颖,勤奋好学,有独到的见解,他先后就读于马镇一小(在湖州),省立二中(在嘉…  相似文献   

17.
《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除理论的评述和探讨之外,还刊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就其诗歌而言,既有穆木天"建立民族革命史诗"的提出,也有孙毓棠的《谈抗战诗》,同时还有艾青对抗战诗歌的检阅。其代表作品则有力扬的《射虎者及其家属》和臧克家的《泥土的歌》。至于报告文学,当首推骆宾基《东战场别动队》和沈起予的《人性的恢复》。而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与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堪称《文艺阵地》的短篇"双璧"。茅盾的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则是刊物最后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茅盾诗词近年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阅读作者生前手订的《茅盾诗词集》与近版《茅盾全集》第十卷,发现其中《赠桂林友人》、《题白杨图》、《歌雄心更雄》、《壬寅仲冬感事》等部分诗词所注写作时间并不准确,需要加以考释订正。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迷信作家自述,无需为尊者讳,掌握诗词“本事”,弄清写作年月,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查国华先生编著的《茅盾年谱》,于1985年3月由武汉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茅盾年谱,填补了茅盾研究领域的一处空白,查国华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略感不足的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脱漏的地方,现摘出三处,并作补正如下:一、第7页:“1910年15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即湖州府中学),插入二年级.”此条虽然纠正了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上)》中写的“1909年”秋季始读中学的误  相似文献   

20.
高贵贤 《教育艺术》2010,(7):76-76,63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献给母亲的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