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牡丹亭》两部文学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却有着相似的人类自然情感。查泰莱夫人和杜丽娘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女性情感表达和对"灵"与"肉"情爱的追求中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她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和戏剧产物,但站在人类自然情感宣泄的角度上,她们都是在感情困境中力求寻找一种超常的方式来宣泄自身情感。文章旨在通过对比两个女主人公在情感宣泄上的相似性来探讨人类对自然情感的回归——"灵"与"肉"结合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卜昆鹏 《考试周刊》2015,(13):27-2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方式,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研究隐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主要来自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和对外界的感知。而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爱情则是最普遍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对汉英爱情隐喻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研究,借此进一步阐述汉英爱情隐喻相同意象下的特征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关于爱情的种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爱情这种人类原始情感出发去探寻生命的奥秘以及生存的选择方式。同时也注意到爱情伴随着的各种痛苦体验与悲剧元素,力求从这些要素中找寻爱情的奇妙所在。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又来了,爱情》中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徉,审思人类生存中的情感困惑,并通过不断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蒲宁的一部经典作品,其虽然表现出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追求,但仍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主人公米佳的灵魂自始至终都只属于一个人,这与帕斯的爱情理论相印证,即爱欲才是爱情最终的归属。而米佳在恋爱过程中展现的猜疑与嫉妒,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诠释的情感需求,是其所说的第三者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6.
课堂时间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钟表时间教学观与内在时间教学观。作者批判了钟表时间教学观的划一性、程序性、外塑性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发掘了内在时间教学观保护学生创造性、注重经验的连续性、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并呼唤走向富于弹性的教学时间观。  相似文献   

7.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主要表现了人物的感情纠葛。同情和爱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是由于情感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可能会分不清楚同情和爱情。小说中主人公霍夫米勒对感情认识和处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没有分清两者的异质性,从而将女主人公艾迪特推向了死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纠结。  相似文献   

8.
宁惠 《海外英语》2012,(23):195-196,205
任何交流活动,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不可避免的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人类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人类的时间观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有不同的时间观。然而,由于文化多样性导致的不同时间观却常常被忽视。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交流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时间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通过对中西文化中典型时间观念的对比与例证,总结出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人们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以达到避免交际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主要表现了人物的感情纠葛。同情和爱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但是由于情感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可能会分不清楚同情和爱情。小说中主人公霍夫米勒对感情认识和处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没有分清两者的异质性,从而将女主人公艾迪特推向了死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纠结。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修辞学将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即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而认知语言学打破了传统修辞观的禁锢.隐喻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重要方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主要来自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知.而爱情正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线性时间观和圆形时间观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时间观。为了抗拒时间的线性流逝和个体对生命一次性的恐惧,作家通过对时间宗教、哲学的思考来探寻个体存在和时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在《纯真博物馆》当中,帕慕克通过收藏物品建立博物馆这种方式,使得过去得以进入现在的空间,让过去的时间得以重生。这种通过"自觉地记忆"和"不自觉地记忆"两种方式重现的过去,不仅纪念了一段逝去的爱情,也是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记忆,表现了作者超越线性时间观之上的圆形时间观。  相似文献   

13.
郭笑甜 《海外英语》2013,(5X):184-185
叙事学提供了一个分析劳伦斯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的新角度。通过对叙事,开篇,主人公以及他们爱情,和结尾的解读,揭示小说中看似突然、荒诞爱情的合理性以及劳伦斯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叙事背景和政治话语下,<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带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主人公对爱情的选择象征着其政治理想的归属,英雄美人"打败"了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15.
《身体上的国境线》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小说的艺术特色上,尤其是对男主人公恋爱对象的塑造上,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作者所描述的切身经历的跨国恋爱,包含着对国境线外女性角色的期待和作为猎奇的旅行者形象对性爱的追逐与体验。这种对女性身体直白的探索,对爱情的性与爱的分解,又注定会导致爱情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义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工具,对人类情感范畴的概念化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经验主义认知观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的情感体验,认为隐喻和转喻对喜悦、愤怒和恐惧三种情感范畴的概念化起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伊万·蒲宁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凭借此作闻名遐迩,并于1933年一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俄罗斯作家。在这部俄式"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中,讲述的是俄罗斯青年米佳的爱情悲剧。蒲宁不负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之名,以娴熟、细腻的手法刻画了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将他的双重性、异化性极尽描摹。  相似文献   

18.
自古希腊以来,"摹仿说"与"镜子说"一直占据着文学创作"真实观"的主流地位,这一共识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完备。然则现代主义的盛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对真实的认识。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照下,以《斯万的爱情》为例来探寻普鲁斯特对真实与时间的看法,可以还原其建立在独特时间观基础上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9.
马春花 《考试周刊》2015,(15):18-19
作为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一面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也是作者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在这个庞大家族从兴到衰的故事里,男女主人公不同的出身、家庭背景、所接受的教育及二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冷清秋身上所凝聚的民国时代知识女性的美,强化了其悲剧色彩;而金燕西身上则浓缩着特殊背景下的贵公子在新时代的冲击下,不堪忍受生活与时代变故,成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典型特点。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就经历了恋爱、结婚、生子、父丧、家败和离婚等一系列事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人生的无常、情感的无依和时世的无奈。他们在爱情上是自由的,婚姻上是自主的,但自由的情感发展最终没能使得他们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本文揭示了《金粉世家》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意在分析该作品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同时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换庚 《学周刊C版》2013,(15):108-109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反映着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独有的、高级的客观感受。小学生也不例外,也有着更加丰富于成年人的独特情感,他们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远远超过成年人,情感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触文"生情,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中,去准确理解课文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