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贯云石是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其近百篇散曲作品中,可以窥见一个元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其爱情闺怨类的作品,在摆脱情感束缚的同时不免流于纵情声色;其叹世归隐类的作品表现出对传统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失望;其写景抒怀的作品,则充溢着浓重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张可久自成一家。其作品以历史上归隐的高人或隐士为抒写对象;以怀才不遇之士或贤才遇"知音"为主题;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并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在全面探讨张可久咏史怀古之作的同时,还试图发掘他与其他散曲家咏史怀古散曲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元散曲的写景抒情之作在内容主题方面,或纯写景,或抒发爱景、归隐、离别、羁旅之情,而元代社会十分突出的民族矛盾、民族压迫的现象,却得不到应有的反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蒙元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外,还与当时汉族作者汉民族意识有所弱化有关。在艺术手法方面,元散曲作家还大大发展了以人物入景、以作者自我形象入景的艺术手法,值得后代诗词家借鉴。  相似文献   

5.
冯子振是元代湖南本土作家中唯一一位从事散曲创作的诗人。其代表作[鹦鹉曲]是元人散曲创作的一朵奇葩,内容以抒写隐士情怀为主,风格豪放,间杂婉丽。卢挚和马致远两位外地作家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湖湘生活的散曲佳作。  相似文献   

6.
有元一代,在文坛韵文领域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散曲。它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代作家也颇为倾心并致力于散曲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近四千首(套)散曲作品。翻开一部《全元散曲,》在赞叹元代文人那字字含香的曲词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元代的曲家们似乎对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有着特殊的偏爱,无论是抒发怀古伤今之哀叹,或是写隐逸的闲情,甚或写悲莫悲兮的离愁别恨,曲家们往往借助江、河、湖等水乡作为抒情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咏史怀古是元散曲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全元散曲》中,除《吊古》、《项羽自刎》、《禄山谋反》等套曲外,另有小令近二百首。在该书约二百位知名姓的散曲作者中,约有四十人留下了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这些散曲作品内容厚实,感情浓烈,寓意深刻,比起大量描写男女风情、纵酒归隐的散曲作品来,它严肃、尖锐,更具政治色彩和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散曲思想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咏史怀古题材的元散曲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那些直接抨击社会黑暗的作品,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徐再思的《[越调]凭阑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8.
在元代散曲创作群体当中,涌现出一批艺术成就较高的蒙古族作家,杨景贤就是其中之一。元代散曲创作,是在当时蒙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蒙古族作家杨景贤的散曲创作,在蒙古族作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元代,也是我国散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留下名字的散曲作家就有二百多人,现存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曲四百五十七套,残套在外。隋树森辑录的《全元散曲》虽不能说收罗无遗、但阙漏可能无几。在这许多散曲家中,从社会层次来看,有艺人、画家、教师、生员、小吏、隐士、僧道、杂剧作家、落魄文人;也有丞相、御史、按察使、集贤待制、三军统帅、没落贵族。正因散曲家来自社会不同方面,所以散曲内容、艺术也就不尽一样。从民族成份来看,虽以汉人为主,还有蒙古、女真、维吾尔、回回、高丽等族,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对散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元代咏史散曲中充斥着强烈的悲观消极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元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源于散曲文体的写作传统及其背后的思维特质与价值追求。元代散曲家在看待历史时,具备极其宏深的观照视野,从而演化出“繁华尽逝”与“成败皆空”这两种写作范式,并发展出鲜明的宿命论观点。元代散曲家又在王朝兴衰与个人成败之外,树立起归隐的人生理想,在世俗层面包含着对官场凶险的厌恶与对享乐生活的贪恋,在世俗层面之上则贯穿着通观往古后的理性思考与对永恒不朽的超越性追求。元代咏史散曲最终建构起“历史兴亡—现实归隐—永恒山水”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了价值观的突破与救赎。  相似文献   

11.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作家张可久,其作品数量居于元一代散曲诸家之首,且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代曲家,张可久散曲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主导倾向则表现为清和雅二层面.本文即拟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对张可久散曲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贯云石是元代保存散曲作品较多,与马致远、张可久同时代且可比肩的少数民族散曲作家。其"颂"、"咏"类散曲在其作品中为数不多,但深深带有"贯氏"风格。  相似文献   

13.
滑稽谐谑是元散曲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元散曲中既有单纯的滑稽戏谑、玩弄文字之作,又有借调侃、幽默来表现严肃、深刻社会内容的作品,还有介于二者之间写日常琐事充满谐趣的作品。元代社会的历史环境,元杂剧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是形成元曲滑稽谐谑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该文就元散曲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观点,进行了重新研探。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列举大量材料,论述了元曲并非指元代散曲,而应是以元杂剧为主体的文学式样;又从其作品数量、作家状貌,尤其是作品本体的横向比较,全方位、多层面地分析了元散曲不及唐诗宋词的价值之所在。并指出其造成动因:则是缘于民族偏见、小农经济意识,迎合市井情趣,以及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张扬。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元散曲文学价值和地位。从而指出文学创作应由此受到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的文人形象主要有三类:怀才不遇的寒儒,风流狂放的浪子,愤世疾俗的隐士。他们是元代文人三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映射出元代文人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的普遍的文化心理状态,表现出他们的不满与抗争,梦幻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元杂剧是元代文人的命运之曲。  相似文献   

16.
综观元代散曲作品,叹世隐逸和纵情声色这两类题材显得较为突出,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从客观上讲,是散曲作家的创作受元代特有的文化教育制度及选仕制度的影响;从主观上讲,则反映了他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心路历程,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旧价值观的摒弃及对人生,社会的重新思考,正是这两类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钟嗣成是元代后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所作《录鬼簿》是有关元代散曲家的重要历史资料,引起了前辈时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丰富的散曲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他的散曲作品用韵可知:其散曲押韵方式共5种,有两韵部通押现象,但都是在韵部允许的通韵范围内,基本上符合《中原音韵》所用韵部,用韵比较整齐、精当。  相似文献   

18.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在元散曲家笔下,刘邦形象的一些方面得到了展现,在肯定刘邦功业的基础上,暴露了他德行上的问题以及屠杀功臣的事实.元散曲家将散曲中的刘邦形象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他们选取的这些角度实际上蕴含着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对统治者的质疑、对功名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向...  相似文献   

19.
“叹世乐闲”的精神和创作倾向,在元代散曲中是一个颇富特点的问题。对其作一些探讨,可体察元散曲家的创作心态,以及加深对元散曲的理解。“叹世乐闲”的概念包括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方面。分开来说,“叹世”包括怨世、愤世、讪世,玩世、遁世等思想感情,从元散曲的一般情况来说,多施之于居官的危险,名利的虚幻,强权的横暴,是非的颠倒,人心的险诈,祸福的无常。“乐闲”包括快乐、闲适、自在、达观、旷放等情绪意识,其对象化形态是对归隐生活、田园风光、诗酒优游、渔樵往还的讴歌礼赞。“叹世”与“乐闲”的心理轨迹在遁世与归隐之间发生了交会,两者  相似文献   

20.
读曲札记     
元代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辑录,有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多套。在元王朝统治的血与火的年代(1271——1368年)里,作家们曾以它作为主要的斗争武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