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典故源于《庄予·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音ying影,古代楚国都城.  相似文献   

2.
庄子送葬     
郭俊臣 《阅读与鉴赏》2007,(9):67-67,7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①,使匠石斫之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听④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⑤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⑥死久矣!’自夫子⑦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相似文献   

3.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徐无鬼》篇中"匠石运斤,尽垩而鼻不伤"的故事,其原文是: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郢都有一个人把像苍蝇翅膀那么薄的白粉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让石木匠替他砍下去。石木匠抡起斧子带来一股疾风,白粉削去了,而郢都人的鼻子一点也没受伤。简单说来,这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匠用斧削掉一郢人鼻尖上  相似文献   

4.
斤斤计较,意为气量狭窄,遇事好计较,含贬义。这就怪了,在市场交易中,别说斤斤计较,有些贵重物品,比如黄金,那是克克都要计较的,即便常见的粮油蔬菜,如果少给顾客一斤,也属欺诈行为,怎能不计较呢?其实,问题就出在对斤斤的理解上。斤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头形,它的本义是指砍伐木头用的斧子一类的工具。《庄子.徐无鬼》中有一则运斤成风的寓言故事:郢(楚国国都)人垩(涂抹墙壁用的白土)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用  相似文献   

5.
【原文】 【注释】   ①郢: yǐng郢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②垩:è 白垩,即“石灰”。   ③: zhuó 砍,削。 【思考】   运斤成风真是奇绝,是不是匠石一人之功呢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译文】  庄子为人送葬,恰好经过他老朋友惠施的坟墓。他默立一阵,然后凄然地对身旁的人说:“过去有一位郢都人在自己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得像苍蝇翅膀。他对面站着一个名叫匠石的人,挥动一柄锋利的石斧,大吼一声,对准郢人的鼻子一阵风似的劈将过去。白光闪过,薄薄的白粉全被劈尽,而鼻子一毫未伤。那郢人…  相似文献   

6.
《庄子·徐无鬼》中有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大意是:楚国都城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刷墙时不注意把一点点石灰涂到自己鼻子上了,他就请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把石灰削掉。那个匠人把斧子挥舞得象旋风一样迅疾。一下子非常准确地把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完全削掉了。一点也没有碰到鼻子。而那个郢人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后来宋元公听到这件事,就把匠人召了去,要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却说:“我过去是能这样,但现在不行了,跟我合作的那个郢人已经死了!”匠人石的“运斤成风”一向使人们叹为观止,而郢人的“立不失容”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当然,没有匠人石的“运斤成风”,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决不  相似文献   

7.
斧正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后来人们把"斧正"一词专门用于请人修改文章时表示尊敬的客气话,称赞对方水平高,修改的文章就像匠石给郢人削去白灰那样的干净利落,恰到好处。从前,有一个郢(yǐng,地名)人,胆子特别大,遇事也特别沉着冷静。有一次,他在鼻间上抹了点白灰,像苍蝇翅膀那么大,让他的朋友匠石用斧子削去白灰。匠石的技艺很高超,尤其善用斧子。  相似文献   

8.
为人求荐书     
某闻木在山 ,马在肆① ,遇之而不顾者虽曰累千万人 ,未为不材与下乘也 ② ;及至匠石 ③ 过之而不睨 ④ ,伯乐遇之而不顾 ⑤ ,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 ⑥ 。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 ,而又辱居姻娅之后 ⑦ ,是生于匠石之园 ,长于伯乐之厩者也。于是而不得知 ,假有见知者千万人 ,亦何足云。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 ⑧ ,若某等比咸得以荐闻 ⑨ ,是以冒进其说以累于执事 ,亦不自量已。然执事其知某如何哉 ?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 ,知伯乐之善相也 ,从而求之 ;伯乐一顾 ,价增三倍 :某与其事颇相类 ,是故终始言之耳。某再拜。[注释…  相似文献   

9.
彭静 《语文知识》2006,(1):24-24
有些成语中某个字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有很大差别,下面略举数例说明。 运斤成风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说文解字》:“斤,斫木斧也。”“斤”的本义为斧子。  相似文献   

10.
做编辑工作的常常会在来稿的附言中,看到“望斧正”或“祈斧正”一类的谦词,“斧正”者,即用斧头砍削改正也。那么何以修改文章要用斧头砍削来比喻呢?“斧正”一词是从成语“运斤成风”转化而来的。《庄子·徐无鬼》载:从前一楚国人,在粉刷墙壁时,不留心将一点灰浆沾在了鼻尖上。那灰浆薄得象蝇翅一样,但那人却要一个匠工用斧头给他削掉。匠工二话不说,便运斤(斤即斧)成风。楚人面无惧色,直立待削,匠工竟一下子将那点灰浆削得干干净净,并无伤鼻。于是,后人便用“运斤成风”形容技艺高超。  相似文献   

11.
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guo,声音嘈杂扰人)耳,甚苦之,常日:"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其人大喜,遽(ju,仓促,急忙)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徙何处?"答曰:"他搬之我屋里,我搬之他屋里。"(选自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相似文献   

12.
上课了,语文教师登上讲台,说道:“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古代楚国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名叫大石,他的武艺高强,特别善于使用大斧头。有一郢人鼻尖上粘了石灰,很难看。大石挥动大斧子往空中一抡,斧子挂动风声,郢人的鼻尖干干净净,一点灰也没有了,而鼻子毫无损伤。这就是成语故事运斤成风。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大石之所以成功靠的是什么呢?”有学生答:“技艺高。”老师又追问:“只凭他技艺高吗?”学生答:“不。还靠另一个人。”老师点头:“对,还靠另一个人的配合。正是因为有了郢人的勇敢配合他们才表现出了精彩的一幕。今天我们师生也要有…  相似文献   

13.
匠石运斤     
郢地有一个人的鼻子尖上溅了一点白石灰,这片白石灰像苍蝇翅膀那么大,他就请自己的老朋友,一个姓石的石匠,用斧子给砍削下来。姓石的工匠挥动斧子,带着风声,郢人完全听任他去砍削。结果白石灰全削掉了,而鼻子一点也没有碰伤,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便召来了姓石的工匠,说:"试着给我也照样砍削一下。  相似文献   

14.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  相似文献   

15.
“斤”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一般是作为重量单位使用的,500克等于一市斤,现在人们习惯上还称“千克”为“公斤”。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斤”是个象形字,本义是斧头。《说文解字》释其义为“斫木斧”。有一个成语“运斤成风”,其中的“斤”保留着本义。这个成语源出《庄子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称各类有手艺的工人为"匠人",含有对他们的技艺、特长的肯定和赞赏的意味;而"匠心"——巧妙的心思,更是一种智慧的境界,为人们所孜孜以求。但教书若成了"匠"则委实不妙。"教书匠",虽然其内涵尚无确切界定,但却谁都不愿领受这一雅号,何也?笔者认为",匠"者,僵也。它代表着一种僵化的教学习气,是不良教学行为的反映。教学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因袭,教学水平的停滞,都是"匠"的表现。造成"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相似文献   

18.
品读     
<正>书法之妙,在于疏密。魏书内密而外疏,唐书外密而内疏。学者通其意,则南北一家。否则,学魏书为伪体,学唐书为匠体,无有是处。——萧退庵"物—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对于不同书体的学习,苏东坡有此弘通之言。通其意,即须明其理,若仅执一体、一家而欲明书法之理,其犹盲人摸象乎?  相似文献   

19.
《考工记》里说,在古代打造一把良弓,需要历时一年,历经"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等过程.反之,急于求成、省略步骤,制造出来的弓就会有"斫挚不中,胶之不均"的毛病,且易折断.一把良弓是这样,同样,一名青年教师也是如此,惟有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在"事上练""石上磨",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才干.因此,"事上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秘诀.  相似文献   

20.
<正>庄子和惠子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之间著名的辩论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学者说,《庄子》一书中,庄子多因驳难惠子而发感慨,世无惠子,庄子也就失去了相辩之人。后来,庄子路过惠子的坟墓,对随行之人讲,有人鼻端粘上了白灰,薄如蝇翼,请匠石砍去,匠石挥斧,呼呼作响,那人纹丝不动,安然无恙。宋元君想见识一下匠石炉火纯青的技巧,匠石说:“手艺仍在,但是配合的那个人死了,世间再也没有与我如此默契的搭档了。”庄子讲完故事,顿了一下,遥遥向惠子的坟墓拱手行礼,说:“先生啊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