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待戈多》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意旨被广泛而多样地理解,而非造成我们曾经认为的巨大困惑。多样化的阐释成就了《等待戈多》在荒诞派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但同时也使阐释的尝试本  相似文献   

2.
张亚娟  刘琼 《考试周刊》2009,(29):32-33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一部优秀的、让人深思的作品。本文从如何理解荒诞派作品入手,揭示了作品中戈多究竞是谁,以及文中主要角色所代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人物、舞台形象等各方面都使用了荒诞手法,表现出了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只能以荒诞的希望、荒诞的行为来对待这个荒诞世界的努力。而希望只能在真切的“等待”中编织下去。  相似文献   

4.
贝克特是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1969年,贝克特“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而受到世人的关注。此剧1953年在巴黎首次公演,引起轰动,连演300多场,以后又在欧美各地演出并译成20多种文字,这在法国戏剧史上实属罕见。多年来,许多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对《等待戈多》的主题、象征意义及其荒诞性等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评论,其中小乏真知灼见,但也有欠全面的地方。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荒诞派戏剧反传统的角度,对《等待戈多》的经典性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5.
鲜黎 《文教资料》2012,(12):55-5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节选了西方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这是一部表面上简单、无序、荒唐的戏剧作品,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作者旨在通过对这出戏剧的两个中心词"戈多"和"等待"的解析,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20世纪西方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象征性的角度分析《蒹葭》与《等待戈多》,又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分析这两个作品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重点描写,从而对《蒹葭》和《等待戈多》产生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股锐意向西方当代戏剧艺术学习的先锋潮流,其中包含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其众多戏剧作品为当时中国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所熟悉、借鉴和模仿。戏剧作家高行健正是在此潮流的驱使下创作了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形式相似的戏剧作品《车站》。对《车站》的出现戏剧界向来褒贬不一,但综合分析,它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创作层次、背景和意义以及剧中人物设置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这需要对《车站》与《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主题作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由于其"荒诞"性,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聚集在剧本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鲜少有人注意到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生态启示。其实在剧本中贝克特早已显现出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等待戈多》中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都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而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是造成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有句名言:“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它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共同的主题。本文选取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两部作品,透视其相同点,即人生的荒诞和与荒诞人生的对抗。不同点是在对抗中俄狄浦斯体现出一种倔强而高傲的自尊,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而戈多的等待者则更多的是等待的执着,即等待者以一种执著的意志来和人生的荒谬对抗,其等待的价值在于等待的本身。  相似文献   

10.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文章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等待戈多》是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本文意在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重新解读,探讨在一个尼采所宣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这部作品在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塞缪尔.贝克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荒诞派戏剧文学全部作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在作品中常探讨由于人与其所处世界的矛盾而引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的问题。《等待戈多》是表现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主题思想就是等待之中。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  相似文献   

14.
《等待戈多》是法籍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剧作,最初它的出版几经周折,直至1953年1月5日,由法国导演布兰经过3年的努力将它搬上了舞台,首演获得成功,在巴黎产生了轰动效应,创记录地连演了三百余场。此后这出戏在欧洲各国首都连续16个月盛演不衰,场场爆满。这出戏点活了一个流派,并迎来了二战以后戏剧的春天。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本人也因此摘取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法国荒诞派的代表剧作,被视为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戏剧作品。《等待…  相似文献   

15.
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生动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本文试图从加缪的荒诞哲学角度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内容及成因,从而揭示主人公的等待看似荒诞,但其本身就是反抗,就是西绪福斯式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贝克特二战后的作品中开始呈现政治意识,在他的二战后创作的戏剧《等待戈多》中含有丰富的伦理内涵。文章用文学伦理学的方法分析《等待戈多》荒诞背后体现的政治伦理。剧中体现的政治伦理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波卓"为代表的统治者身上的自私,无情,虚伪的非理性伦理;其次是非理性政治伦理下造成的身份迷失和精神虚无;最后是对于无私,正直,真诚的政治伦理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贝克特《等待戈多》与扎西达娃《世纪之邀》的比较分析,从中确定出,由于二者相似的被动等待意识所延伸出的共同本质存在,同时,本文又从怀疑的等待和信赖的等待剖析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张扬出二位作家共同的理念,正视荒诞的存在才能振醒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台,并因此而引起大众及批评家们的关注。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也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9.
把鲁迅的《过客》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拉在一起,你也许感到惊异,但面对这两部作品,一种说不清楚的共同的东西在刹那间紧紧地攫住了我。最先抓住我的是这两部作品那种笼罩全篇的萧疏凄凉、地老天荒的氛围。一开篇,这种氛围就向我袭来——“或一日的黄昏。或一处。几株杂树和瓦砾。荒凉破败的丛葬。似路非  相似文献   

20.
《等待戈多》和《暗恋桃花源》作为东西方戏剧的代表作,一个在“等待”中抱有“希望”,而另一个在“寻找”中充满“虚妄”。同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描写,在思想倾向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试探讨两部作品在主题展现方面不同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