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但是对话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导致对话真实意义的缺失,有必要对语文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  相似文献   

2.
语文对话教学是一种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多向交流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促进对话主体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语文课堂教学要基于历史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存在,从文本出发积极探寻多元主体构筑的“对话场”中最佳对话契合点,诱发学习主体的充分对话,有效实现课堂对话的教育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对话,不仅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一个新锐的理念,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教学行为和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主体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这里面蕴含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形式,给课堂带来了很多精彩,但是也出现很多偏差.导致了对话真实意义的缺失。真正的对话教学应该是,心灵的交流,而不是形式上的摆设。对语文对话教学进行理性的审视。构建科学的对话教学体系,才会使语文对话教学走向深刻和灵性。  相似文献   

5.
徐秀林 《课外阅读》2011,(12):313-313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要想实现课堂高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必须关注课堂主体——学生的活动状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的自觉实践,实现教学和谐,让语文课堂中时时涌动生命的活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尝试转变教学方式,在打造“高效课堂”方面做了一点有益探索和思考,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活”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无穷的魅力,并且取得了一点效果,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深圳前海学校以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为抓手,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将课堂从以灌输知识为主导的“知识中心论”转变成以学生成长需要的“学生中心论”;将以往的“反对话型”的课堂文化重建为“对话型”的课堂文化.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主角地位还给学生”,构建“四学四导”路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沉寂的课堂热闹起来了,对话成了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缺失了对话教学的真实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一、教师主宰的“假对话”语文课堂本应是教师引发学生智慧…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是“工具”、“人文”、“言语”的综合体。“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而“言语性”是体现特点和实现目标的基点。语文课堂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但课堂对话不等于师生对话,其主体还包括学习对象——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者,学习资源——贯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产生同频共振,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摆正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引导学生深度对话文本,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依然比较薄弱,有鉴于此,笔者从课堂教学重在引导、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师生实现平等对话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基本策略,以期打破课堂的沉寂,重现教学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地方业已或即将进入语文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但实际情况是:语文课堂教学却正在远离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远离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反观“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以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概念,它体现了21世纪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是于学生要有民主平等意识。有了民主平等意识,师生间才会有零距离的对话,才会有…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依然比较薄弱,有鉴于此,笔者从课堂教学重在引导、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师生实现平等对话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基本策略,以期打破课堂的沉寂,重现教学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关于师生对话的研究较多,但有的人忽视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借以实施的载体——文本。新课程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以人本对话为核心。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教材为载体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对话,是对教学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扩大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本对话,对于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没有对话就没有语文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基于真诚的视角,创建愉悦和谐的"对话场",精心设计并优化课堂对话,全面提升课堂对话质量,使真诚对话成为语文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自我建构,进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应芳 《考试周刊》2012,(45):32-33
语文教学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重视主体的参与生成,重视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生成.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生命的温暖的爱的课堂,呼唤和崇高人性的对话。语文课堂要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延续生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凸显文本的内涵.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实现高效。  相似文献   

16.
张海滨 《学周刊C版》2019,(20):161-161
让书法教育回归中小学课堂中,书法教育离不开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文写字教学。中小学书法教育呼唤语文课堂“四不忘”:语文教学不忘书写指导;语文教学不忘书写评价;语文教学不忘培养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语文教学不忘书写示范。  相似文献   

17.
朱克涛 《现代语文》2014,(11):13-14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能否积极有效的展开对话,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去,关系到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因为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的态度。本文试图从多角度来探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对话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如果我们的学生还无法用语言大胆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话,那么对话就难以顺利展开,教学也就难以顺利进行.由此看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转变,就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切切实实抓好基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一、关注自主,高效对话,寻求共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对话成为展示学生主体价值的绿洲。世界著名教育家保罗·弗来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学活动是一项多边活动,是师生互动、互助的过程,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师生对话和沟通的平台.由于课堂交往牵涉到认知、情感、伦理、社会关系、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参与课堂教学的师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平等、互动的交往。种种垄断、独裁、流于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