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巧 《考试周刊》2015,(20):92-93
<正>《荀子·儒效篇》中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换为英文,即为:"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在十几年的英语教育中,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我践行着这一理念,自认为此即为我在教育中要追寻的佳境,让学生都参与课堂,即为高效课堂之关键,也是教育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袁晋 《生活教育》2011,(2):23-24
中国古代的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西方国家近来也把有效的学习过程概括为"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获得真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向来为人们所推崇。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有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著名论述;德国杰出诗人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然而,现在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相似文献   

4.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两千多年后,无数职业教育践行者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从2008年落户天津,到2012年赛区遍布全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走过5年。这5年,大赛的规模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校企合作逐步深入,与社会需求逐步贴近,  相似文献   

6.
著名心理学家烈昂节夫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儿童的心理起源于外部活动,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无独有偶,早在2000多年前倡导"知行统一"的荀子也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荀子曾把人们学习的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步骤。他认为,“闻见”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知”和实践阶段的“行”。此三者中,他又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的这些见解闪耀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认为学至于行达到峰极的看法显然是不完整、不确切的,他还未能认识到把实践的经验回头再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人们学习知识需要“知”、“行”结合(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决定了教师传授知识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结合。为了真  相似文献   

8.
正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知行合一,重在力行,认为道德规范再好,不力行也起不到修身明德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行,可无忧与?”荀子也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职高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背离现象,即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呈现强烈的反差。拿一些教师的话来说就是:“道理是懂的,可就是做不到。”这其实正是学校德育工作值得思考的地方。职高生的知行背离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国的优良学风。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过其行为耻辱。又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不仅听他怎样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做,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宣言。荀况具体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这就说,“学”是为  相似文献   

11.
<正> 思想政治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只有通过考察学生的行为,才能检查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荀况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相似文献   

12.
李长茂 《文教资料》2008,(12):122-123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这一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应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  相似文献   

13.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其"知之不若行之"的道德实践法对当今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方法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行"的教育,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4.
何宏位 《考试周刊》2010,(24):115-116
直观化教学,即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提出了教学要以“见”、“闻”为基础的直观化教学思想:“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很重视,认为学是人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吕氏春秋》认为学,可以发蒙、振聋、启眊时说:“且夫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且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桑弘羊也说:“非学无以治身。”(《盐铁论·殊路》)故对学习方法,诸子百家均有精辟论述。如儒家提出:“学(教)学半”的命题,把教、学看作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课堂最怕出现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局面,如果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酷爱英语的种子移植到学生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学生就会兴味盎然,英语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这样几条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1.词汇教学直观化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可见,直观化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英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史上,有不少教育家提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学习只是口头上能说不能身体力行,那是极其可耻的。所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闻见”、“知”、“行”三个步骤组成的,强调“行”为学习的终点。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儒效》)还说“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荀子·儒效》)这里,他不仅提出了“行”高于“知”,即“用”高于“学”的见解,而且深刻地提出“学了知识不能去实行,知识学得再也多是没有用处”的观点。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王充,更是强调学用一致,提出教学要注重实际的“效验”。他说:“凡贵通者,  相似文献   

18.
高晓华 《考试周刊》2015,(29):129-130
<正>一、问题分析(一)为什么"开展社会调查"会成为教学关键问题?社会调查是指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这一观点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尤为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相关知识,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之中,而社会调查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指出:教学应该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儒效》)。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也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科普说明文作为一种说明客观事物的内容、形式、性质、原理、构造、来历、用途等的文体,其重要功用就是使人们通过阅读对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理获得理性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养成批判意识、强化逻辑思维"等等,也是对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一、利用计算机交互的科学性、回馈性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1.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我们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这种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