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心战”策略,并最终获得了南征的完全胜利。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采纳马谡的“心战”之策,颁发三军,作为南征的作战指导方针。作战中,诸葛亮使用多种方法,展开“攻心战”;战后,诸葛亮又针对南中人不信任汉人的心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心理安抚,获得巨大的心理效应;在平定南中叛乱中,诸葛亮还牢牢控制了“心战”的主动权。诸葛亮运用“心战”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而且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蜀汉政权的北伐。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亲自率兵平定南中叛乱。此次南征对云南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上,重新划分南中地区的版图,调整云南的地方势力,加强对云南的控制,为后世大一统政权治理云南提供经验;经济上,促进云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加快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方面的影响较大,武侯遗迹、关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崇拜都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研究十分活跃,对诸葛亮南中平乱的看法又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诸葛亮指挥的三路南征大军是地地道道的军事征服;诸葛亮率师北返后,并非少数民族自治,而是留有相当数量汉兵汉官统治;南中数郡少数民族一直反抗蜀汉政权,蜀汉并没有真正解决民族矛盾。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也就此提出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界先辈和同侪。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曾对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功绩做出"终亮之世,彝不复反"的评价。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诸葛亮在世时,南中的少数民族反叛并未停止,只是南中大姓却罕有叛者,司马光所言之"彝"似乎并不是特指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武力平定南中后,政策上明显侧重汉族大姓,南中大姓得到扶植成为蜀汉统治南中的统治基础,而隋唐之后他们因为夷化而不见于史籍,所以,如果司马光的评价不是刻意夸大诸葛亮的功绩,则很可能就是混淆了南中大姓的民族成分,"彝"所指即夷化的南中大姓。  相似文献   

5.
苑鑫  谭淑敏 《天中学刊》2023,(1):133-141
经略南中既是刘备三分天下的既定策略,也是蜀汉建构自身正统性并与曹魏争夺天下的核心要义。据蜀之初,刘备即积极筹划经略南中,但碍于内外交困,蜀汉仅能在南中维持薄弱统治。诸葛亮南征后,蜀汉得以深入南中腹地,依托庲降都督和郡县治理体系对南中地区施行有效经略,使人丁、财赋等各类战略物资不断输往成都。南中经略为三足鼎立形势下的蜀汉政权存续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南地区开发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诸葛亮征南中的时代背景及在南中采取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策略,进行了概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蜀汉政权政治体制基本沿袭汉制,表现为军政合一的特点,突出对主要军事目标的出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以来的政治变化。诸葛亮去世后,军政合一体制分化,呈军政分离倾向。蜀汉经济实行战时屯田,并对南中实施贡役制。  相似文献   

8.
南中地区之于蜀汉政权有战略意义,故刘备定蜀翌年即置床降都督总摄南中事务.蜀汉政权用人得当,历任都督"常用重人",品行卓异,治绩斐然,有力地维护了蜀汉南中地区的稳定和与内地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真正意义上在南中地区实施羁縻式的统治措施并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府先声的首倡者。这种统治方式逐渐成为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主流。国家大一统思想决定了古代中国人的所有行为规则的综合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人们习惯上把三国时代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称为“天下第一才子”。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在刘诸数年征战中得以实现,晚年的诸葛亮又肩负起辅佐幼主阿斗的重责,为势力弱小的蜀汉政权的巩固多次北伐,最终以战事失败,自身殒命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位披着“圣贤”神秘面纱的“天下第一才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今天必须给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1.
南中于蜀汉有战略意义,作为统摄南中事务的军政长官——■降都督,是保障蜀汉在南中实现这个利益的。正由于此,蜀汉政权格外重视降都督的选任;也正是降都督位显责重,有关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室倾頽,豪强蜂起,经过此消彼长的兼并之后,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态势。刘备定蜀,废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并以其为基地,置庲降都督统领南中。刘备病逝后,除朱提得以保全外,其余诸郡"并皆叛乱"。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同时对原有政区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朱提、建宁、云南、永昌、越嶲、牂牁、兴古等"南中七郡"的新格局。诸葛亮以"抚和"之策治理南中,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民间长久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3.
李继迁是党项民族的杰出英雄,是唐末五代宋初夏州地方势力由羁縻藩镇向独立民族政权,进而向白高大夏国演进嬗变过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夏州民族政权的奠基开拓者,为西夏国建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对其一生重大事迹的简要述论,意在对他和夏州民族政权作出尽量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蜀汉政权取代两汉统一王朝统治南中,因其区域性政权的视野和战略形势的需要,在刘备统治时期,通过调整官吏人选、改属国为郡、设庲降都督并驻军、坚持行政监察等方式,尝试在南中推行旨在直接统治的内郡制度。蜀汉时期南中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虽较两汉已发生较大变化,但仍不可直接推行内地的统治政策,内郡化尝试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在排斥宗教势力、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加强的情况下 ,在统一的中央政权领导下展开的。而晚清的现代化运动恰好相反。它是随着地方势力的扩大 ,在地方势力的主导下展开的。这种由地方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中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在排斥宗教势力、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加强的情况下,在统一的中央政权领导下展开的。而晚清的现代化运动恰好相反。它是随着地方势力的扩大,在地方势力的主导下展开的。这种由地方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中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入考察了蜀汉统治时期、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认为谯周反对刘禅"南逃"的论说歪曲蜀汉统治南中的政策,夸大南中民族矛盾,抹杀蜀汉数十年来在南中的经营成果,目的是制造"南逃必亡"论,促使刘禅投降曹魏,从而维护益州士人私利,因此我们对谯周劝降论中所述蜀汉时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状况的史料,不可简单地采信,对蜀汉几十年来、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经营南中的成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世纪30年代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日本对华侵略、准备对苏作战的双重视角考察蒙疆政权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本文认为:蒙疆政权出现的背景是国内民族矛盾激化以及蒙古自治运动的爆发,但是这种内部纷争由于日本关东军这一外部势力的介入而进一步恶化,使得一部分蒙古族势力走向民族分裂的道路。当时的日本军支持德王建立蒙疆政府并不是真心帮助“蒙古独立建国”,而是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德王建立“大蒙古国”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蒙疆政权可以说是一个带有蒙古族色彩,掺杂有国内民族问题,而为日本军部所掌控的亲日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9.
两晋时期,中国历史呈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西晋末期以后,北方中原及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后赵国,前、后秦国,五凉政权的区域王国,以及最后一统中原各势力的北魏王朝等诸少数民族政权.其间,仇池地方政权虽地处陇南一隅,但存在时间却是百年之久,并且与上述诸政权均发生了或战或和的民族交往关系.本文以仇池政权为考察中心,从仇池的角度探索其与它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力图反映出仇池国丰富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南中大姓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统治今黔中地域的主要是祥柯大姓,影响最大的是龙、傅、尹、董、谢等豪强势力集团。在牂柯大姓的统治下,黔中地域在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贸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迁入的内地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手工技术,当时黔中地域还是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