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80年德国神学家、翻译家及汉学家维克多·冯·施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出版了历史上第一个以中文原文为母本《诗经》德文译本,因其文学及文化价值得到德国汉学界及文学界的高度赞扬。本文从考察施特劳斯译介《诗经》的动机入手,从翻译学视角剖析施特劳斯译本在结构、底本依据、韵律、修辞等方面的诗歌翻译策略,探索施特劳斯《诗经》译本的文化价值,并考据其在《诗经》西传德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翻译就是诠释,《诗经》翻译的诠释性尤其突出。本研究以《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韦利、庞德和杨宪益三人的译作,表明不同译者因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译法和风格各异的译本,并进一步说明庞德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7,(13):233-235
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是一部文学翻译的经典译本。分析理氏1871年《诗经》英译本的结构要素,揭示其经典性,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省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朱爱秀 《考试周刊》2007,(25):106-107
本文从翻译本质出发,以异化翻译为角度,以杨氏夫妇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体现的教育思想、人物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感情三个方面,分析杨译本《红楼梦》中《诗经》文化内涵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许渊冲《诗经》译本、汪榕培《诗经》译本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境界理论的影响,重视中国古诗的"神韵",并且尝试在译作中重建《诗经》所特有的形式特征,体现出中国译者立足本土文化立场,探索中国典籍翻译理论的文化自觉。两部译本都不局限于接受哪家的观点,而是着力发掘诗篇中根植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诗情画意,表现了《诗经》质朴自然、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书写了《诗经》英译发展的新历程。  相似文献   

6.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2021,(1):95-104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 ,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 ,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诗经》英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学意象翻译是《诗经》英译的重点和难点。鸟意象在《诗经》意象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类的生活特点和思维习惯。符号语言学强调符号和文化的关系,以源语语用意义为核心。在以《诗经》中鸟的飞、鸣、羽、巢意象为研究切入点,对比亚瑟·韦利和埃兹拉·庞德的鸟意象英译文后可以发现,韦利译本比庞德译本更加注重符号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照顾语言文化差异,保证意象的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均得以恰当传达。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诗经》有多种译本,古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对《诗经》的翻译进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体现在题旨的误解、词义的误释、经文的误译等。以现代诗歌形式翻译《诗经》已为广大读者接受。依据几部“国风”译注,从“国风的语义”、“国风的章法句式”、“国风的韵律”、“国风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翻译国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的两个《诗经》英译本是公认的中西方的权威译本,他们的时间跨度达一个多世纪,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大不相同。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二者翻译《诗经》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及异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期待读者等诸多因素,会影响许渊冲和理雅各对《诗经》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理雅各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许渊冲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许渊冲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理雅各选择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诗经》英译本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国外热点理论学说的结合运用和翻译策略的宏观探讨,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笔者认为,《诗经》英译本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误译现象,即使向来被誉为"标准译本"的理雅各韵文全译本也难辞其咎。本文认为,《诗经》既是一部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又是中国悠久的经学传统理念下的经学著作,因而《诗经》英译本要担负起传播中国古老的诗歌艺术和充当海外汉学名著重要版本的双重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表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译者的对比、主题、意象、音韵等方面对《诗经.燕燕》三个译本进行细致、创造性的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即对诗歌的翻译首先应该兼顾意象与音韵。  相似文献   

16.
《关雎》是《诗经》开篇第一首诗,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语言特色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该文从互文性角度,对《关雎》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互文性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选取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许渊冲的优化论,对两个英译本《中庸》所引用的《诗经》内容翻译做细致比较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期待以后的译者能够集各家所长,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译出符合优化论精神的英文版本《中庸》。  相似文献   

18.
闫雪芹 《现代英语》2023,(21):84-87
文章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对《诗经》理雅各、高本汉、许渊冲与汪榕培和任秀桦四个译本中“上帝”一词的英译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首先,“上帝”一词在《诗经》中含义丰富;其次,作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程度决定了翻译的难度,并非决定翻译的质量;最后,在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融合程度相似的情况下,文本的最终呈现取决于译者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名物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及意义,但是在《诗经》的研究中,名物的内容尚且存在许多未解之处,在《诗经》的翻译研究中,名物的翻译也有不少的困难和疑惑。本文将根据认知范畴的概念,以诗经中的植物词汇的翻译为例,从名物在诗歌中体现的属性和具体性质出发,判断如何在翻译中通过确定词汇的范畴层次,而尽量达到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