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湘西宗族组织重现的原因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从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宗族制度之所以长期延续,主要原因并非地理环境、社会封闭等因素,而是建立在维生经济、贫穷文化基础之上,适应人们需要的共生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宗族的经济、教育及政治功能上。在共生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文化传承,对宗族制度的长期延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依此,资本主义萌芽夭亡、中国在明代以后落伍、商人回归农本及西方是自律社会而我国则是他律社会等重大问题,都可从中找到合理的阐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文化的交融,地缘关系必将取代血缘关系,横向组织定会取代纵向组织,成为家庭外人际关系的主体,国家主权观念也将超越宗族利益,"家人"变成"国人",宗族制度在我国将来益趋动感的社会中必然是无足轻重,并进而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3.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 ,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 ,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 ,从 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 ,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 ,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 ,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社会风气发生了由魏晋"尚姓",即重视门弟,到宋代"尚官",即重视授官拜爵的转变,这影响了封建宗族制度的发展.本文以宋代临川晏氏家族的盛衰为个案,揭示了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宗族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潮汕文化心理在潮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文化是潮汕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发展的、具有地区性文化特点的文化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制度文化等方面。其中潮汕人的文化心理是该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观念文化,它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可以把它看作是该文化内核。潮汕人在海外谋生者众者,他们和祖国大陆的潮汕人在文化心理上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由于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就现今生活在潮汕地区潮汕人的文化心  相似文献   

6.
屯堡人的非宗族性与明初的军事移民背景和"卫所屯田"制度有着根源性联系,屯堡人的特殊的居住模式、通婚圈、家庭类型和人口迁徙模式都彰显了其非宗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的当前,宗族传统因素对农村社区民主政治的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社区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是村民最容易、最直接行使的权利,也是宗族施加影响最激烈的方面。宗族是农村社区选举中重要的政治资源。宗族参与农村社区干部选举的全过程,社区主要干部的选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宗族力量的强弱。社会转型及其所导致的农村社区空巢、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候选人所在宗族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县乡政府行为差别决定了宗族对农村社区选举的影响程度不同。宗族参与农村社区选举的泉源在于民主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宗族意识、面子观念等。政府应尊重农村社区"聚族而居"的现实,正视宗族血缘纽带关系对农村社区选举的作用,合理利用、积极引导、有效改造宗族,促进农村社区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国徽州宗族婚姻观的革新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发生"共振效应"的结果。民国徽州家谱中的族规家训集中体现了徽州宗族的婚姻观念的革新成分,且呈现出保守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徽州社会小农经济基础阻碍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发展,新安理学促成了徽州宗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和固化,以及宗法制度残余下的守旧势力的阻挠等因素,民国徽州宗族的婚姻观的革新在整体上仍趋向保守。深入解读徽州族规家训所反映的婚姻观念及其革新,不但可以丰富徽州家谱和徽州宗族的研究,还可以弥补徽州社会文化史和生活史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研究宗族组织的治理过程,可以增进对传统社会地方治理性质的理解。从明后期到清代,宗族在地方上发挥显著的治理作用,特别是在赋役治理过程中。大量文献阅释了这一历史过程,然而,既有的研究在有关宗族的性质以及宗族在治理过程中的意义方面存在分歧,特别是宗族是自发演化的血缘团体还是人为构建的宗法制,还有争议。为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有必要从明清赋役变革这一背景探讨宗族角色的转变及其发挥治理作用背后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探讨宗族性质以及宗族在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意义。利用《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所载资料考察相关主体对财产占有关系的认识以及赋役负担方式的看法,并从制度施行的视角探讨宗族宗法社会中财产占有的边界、赋役承担的原则、契约实施的效力,结果显示不仅仅是血缘,宗法观念认同在宗族治理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房长、绅士等群体作为皇权的代言人主导地方治理,宗法财产权制度强化,公共事务合作受限于宗法关系约束。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结合家谱、家训、族规,从客家宗教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分析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大多数学者对客家的宗族问题及其相关方面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对客家族群的认同心理只稍谈及,没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论述,本文即从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结合客家的家谱,家训,族规,从婚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潮汕侨批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潮汕经济和人民生活起了重大的调节作用。潮汕侨批独特的形成原因,顽强发展的动力.与潮汕文化息息相关。折射出湖汕人的文化底蕴。本文从涉猎到一些批信的内容,分析"回头批"折射潮汕人强烈的家族观念;精密细致的分款程序。反映宗族性的经济调谐;寄予者与收受者奇妙的心理对应;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积淀四方面.探索潮汕人的传统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徽商是明、清时期活跃于全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徽商活动的宗族特征十分明显,他们利用宗族和乡党势力,扩大资本,垄断市场,立足两淮盐业,实行“月析”制度,建立商业会馆,使这支劲旅活跃商界数百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4.
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赣南客家宗族制度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 ,它与汉人的南迁以及客家民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赣南客家宗族制度具有崇祖、联宗、重教等特色。现在 ,赣南客家宗族制度 ,从形式上虽已部分复兴 ,但由于种种原因 ,它已难保持其原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的共业与宗教礼俗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业是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基础.徽州的宗族礼俗生活传统决定了共业的产生与发展,血缘宗法族权与宗族公产管理权一定程度的分离是徽州宗族产生的内在动力与制度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清代民间宗族祭礼富有特色,反映宗族制的一些特点:祭礼发生重大变异,导致宗族规模扩大:祭祀始迁祖,突破朝廷只祭高曾祖祢四代的限制,从而宗族成员大大超出服制范围,规模变大,成为社区重要群体。祭礼变化体现出传统宗法主流观念的改变。配享实行论德爵功的"三论"原则,启用具有绅衿身份的成员主持祭礼,饮胙礼优待绅衿,均与传统大宗法宗子制原则相冲突,然而有身份者主祭,又与世爵世禄制祭礼精神吻合,合于时宜。宗族具有等级性,各宗族追求进入官绅宗族阶层。朝廷区分皇族、贵族、品官、庶士和庶人的不同祭礼,可视为宗族社会政治身份的界标,显示宗族被区划为从皇族到庶民的六个等级。宗族有身份之别,民间宗族追求为大族、望族,实质是希望由庶民宗族晋升为品官、庶士宗族,提高其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宗族慈善是中国古代社会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当时的基层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宗族慈善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基本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等核心思想、慈善理念指导和支撑了宗族慈善。即使是在慈善事业大兴勃发的今天,这些理念和宗族慈善方式仍然有着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潮汕地区丧葬习俗是传统伦理道德与地方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仪式,流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殡前事项、做功德、出殡和丧后祭拜。潮汕内部的丧葬习俗存在区域差异,主要的差异有停尸公厅的时间、“做功德”的流程以及丧后祭拜的“做旬”次数。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差序格局及重男轻女、五服制度、治丧组织、风水信仰、攀比之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析,潮汕丧葬习俗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潮汕宗族组织的存在是丧葬习俗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潮汕丧葬习俗虽然在新时代有迷信、从众攀比等弊端,但是也在逐步简化不合时宜的程序,同时作为乡村集体记忆的一种载体,对于增加宗族内部的认同感、基层治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仍有其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17,(7):17-21
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宗族呈复兴态势,重修族谱、修缮祠堂、省亲祭祖等现象越来越多,日益引起学者和官方的重视。学者们称这种现象为宗族组织的重建和"创造","创新"和"生产",也有人称之为宗族的复兴。当前的宗族复兴引起官方关注和学者研究的重视,亦与乡村治理具有密切联系。在此,以一个客家南迁总祠的建造作为切入视角,分析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如何通过若干"双名制"的运作达到共赢的结局。官方把此次客家祠堂的兴建纳入客家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视角,民间则把它打造成了一座南迁宗族的联宗祠堂,这其间体现了政府政策对民间传统复兴所造成的影响,又体现了民间利用"双名制"与政府成功博弈并最终达到联系宗族、宗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墓祭逐渐成为宗族制度的一部分,发挥了收族、强族的功能。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异常重视保护祖墓和墓祭。祁门县黄龙口汪氏宗族肇兴于北宋初年,宗族积淀深厚,元明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有祠祭和墓祭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