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战士勇叩新闻“殿堂”门年前,你从广袤、肥沃的松嫩平原背着沉甸甸的希望来到辽东的一个大山沟还是新兵“蛋子”的你就对报纸发生了莫大的兴趣,那些好文章仿佛像潘多拉的“反盒”一样令你痴心着迷。置身于火热的军营,面前有许多让你感动和值得颂扬之事。就是从那时起,你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用手中的笔去汇歌可亲可敬的战友,去颂扬我们伟大的军队!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高中毕业的你读着别人那一篇篇语言流畅、层次分明的文章似乎觉得很容易,可到自己写时就成了眼高手低,甚至无从下笔。这时,一位“老新闻句你说:“要经常揣…  相似文献   

2.
盖恒国  徐泳 《军事记者》2006,(12):59-59
这是一支远离大都市的偏远部队,这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沟仓库。可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单位,却连续两年被济南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连续6年高居军区装备部新闻报道排行榜榜首。谈及这些值得骄傲的成绩,官兵们都说:政治处副主任张照利功不可没。兴趣:踏上新闻路1989年3月,张照利带着对军营的美好憧憬和报国之心参军入伍。紧张艰苦的新兵生活,激起了他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他悄然拿起了手中的笔,将新兵训练的酸甜苦辣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编织”起来,投向报社。然而,一篇、两篇、几十篇稿件发出去了,都石沉大海,泥牛…  相似文献   

3.
26年前,他,当新兵时见了那篇300余字的“豆腐块”,从此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26年来,他从战士、新闻干事到政治部主任,虽然岗位几经变换,但初衷不改,笔耕不辍。至今,已累计发表50多万字的各类作品就是他从事写作的一个段落的总结。从新兵连的几篇小稿的发表,他成了领导眼中的“人才”谈起新闻写作的经历,徐主任抿嘴笑了:其实我从小就喜爱文学,中学时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上高一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试着给报社写稿,没想到《新华日报》一个月内连着刊了我的一首诗歌和一篇小故事。当新兵时,一天连长、指导员从…  相似文献   

4.
连续3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先进单位的某仓库,连续七年被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一切,均得益于被“笔杆子”们誉为“伯乐、益友。后盾”的仓库主任——刘贵臣。——伯乐。8年前的一个早春,任仓库副主任的刘贵臣,到部队与战士谈心时,发现有位农村籍战士在《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篇小稿,填补了仓库多年报道工作“撂荒”的空白。刘贵臣问政治处推荐厂这名战士,将其调任报道员,并为其订阅《新闻与成才》等业务书刊,后又送其到军区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培训,还参加了《解放军报》的函授学习。当年,这名战士即在军内外报刊见稿50余篇,荣立了…  相似文献   

5.
“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出名堂来。”这是武警南昌市支队报道员谢正侠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一信条,他在新闻路上绝处逢生、开花结果。1996年,谢正侠带着对绿色的憧憬圆了孩提时的橄榄梦。新兵生活的苦与乐、酸与甜激起了他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他悄悄拿起笔,将警营多姿多彩的生活“编织”起来,投向报社。一篇、二篇、几十篇……泥牛入海、杳无音讯。面对“屡投屡败”,他开始心灰意冷,感觉自己理想比天高,命却比纸薄,感觉笔杆子比枪杆子“沉”。苦闷、烦恼、忧郁中,政委王金根得知谢正侠因不能发表稿件而情绪低落时,特意为他送来《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6.
看着我桌上依次摆放着自己亲手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再看看自己几年来上百篇见稿的剪贴本,心中不禁涌现出一种感激之情。这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就仿佛是一层层楼梯,扶我入门,使我进步,激我前行!1993年7月,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原某部的一个连队担任排长。习惯了军校生活的我突然来到战士中间,工作训练之余总觉得无聊,好像缺少些什么。于是我就试着拿起笔来写些自认为是“新闻”的稿子寄往报社,本想自己有大专文化作根基,在报纸上登几篇文章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然而,寄出去几十篇稿…  相似文献   

7.
济南军区某油料仓库政治处长期坚持订阅《新闻与成才》杂志,近5年来,保证报道骨干人手一份,使其成为他们新闻成才的良师益友。(晓张、王成刚)焦作日报女编辑陈清云,自1990年以来,每年到丈夫任职某仓库探亲时,都携书带报,利用休假为官兵们举办新闻培训班,并为官兵讲稿改稿,组织小会战。7年来,经她修改指导、推荐到新闻单位发表的稿件已达400多篇,经她辅导过的20多名业余报道员,退伍后被地方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高沸渊、石磊)近日,某仓库收到博兴县广播电台一封报喜信:“你部去年退伍的战士王春光被我…  相似文献   

8.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9.
“点睛一笔”的由来在工程兵工程学院新闻报道者的眼里,郭政委是一个“报道通”。新闻稿件凡经他手后,便如画龙点睛,俗语生辉,于是便有了“点睛一笔”的称誉。系文书小张高考落榜后,怀着报考军校的愿望参军来到部队,在新兵连里就常写点小稿为各方所关注。郭政委刚来一系报到的那天,背包一放,便“召见”了小张,见他是个报道员的好苗子,便有意培养他,并送给他几本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教材,鼓励他在不耽误复习文化课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小张在郭政委的悉心指导下,V管齐下。半年刚过小张不仅文化成绩上去了,报…  相似文献   

10.
说起写新闻,入伍前,我就对“爬格子”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先后近200篇稿件被中央、省、市、县级报刊、电台采用,有的还获了奖。去年底,我走进了绿色军营,圆了儿时的国防梦。下连没多久,我就被调到了团政治处搞新闻报道工作,又干起了我的“老本行”。面对生龙活虎的将士,面对热气腾腾的计D练场,面对战友之间的兄弟亲情,面对官兵互尊互爱的兄长之情……也更加坚定了我用笔主沉歌火热的军旅生活的决心。然而这一切对我既陌生又感到新奇.我拿起笔,依照我在地方搞新闻的“老经验”写成了10多篇自以为满意的“大作”投书报社。可等…  相似文献   

11.
当新兵时,我就喜欢舞文弄墨,不时往报刊投稿。后来,新兵下连时,我从连队34名新兵中捷足先登,当上了一名通信兵。我利用业余时间,找出新闻写作书籍,开始追逐我的新闻梦。在王教导员的推荐下,我走进团新闻骨干训练班。短短一个月时间,我就有3篇稿件在报刊上发表。当我从培训班结业后,便萌发了去报道组锻炼的想法,可又担心自己水平低,干不出成绩。再说,这段时间,我可以提升为副班长。是当骨干?还是自讨苦吃搞报道?经过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决定毛遂自荐,主动向新闻干事邱邦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邱干事对我的想法十分赞…  相似文献   

12.
翻阅报刊,偶见一篇以“你”成篇的新闻,目光立时便被吸引过去,细细品味,犹如清风拂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恺西,你走了,留下了你的荧屏形象,带着你的谜,匆匆地定了……”这是1988年6月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来不及说声“再见”》一文中的导语。这篇怀念德国友人的稿件,一起笔就非同一般,生者对死  相似文献   

13.
你当兵第一年就见报60余篇,荣立了三等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你奉献给读者一份份精品。当我初次采访你时,全然想象不出一篇篇或老辣或精巧或极富情感的文章,出自你这位略带腼腆的年轻中尉军官之手。1986年底,已有中师文凭的你,放弃中学教师的固定职业,毅然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义务兵,你说你的身材就是打炮架的料。一天,你在营部看到营里“见报剪贴本”上一片空白,你问教导员这是为什么?他说已“光头”两年了。于是,从那时开始,你便利用余暇时间潜心钻研新闻业务知识,深入到班排和兄弟连队的火热练兵场挖掘素材,加班…  相似文献   

14.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5.
老政委宋培松现在虽然转业到地方工作了,我也从那个仓库调到了一家医院,但每次翻看自己400多篇见报稿件剪贴本时,心中就想起那次他向我拨“冷水”。1992年底入伍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山沟仓库当油料保管员。战友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深受敬佩,于是,在业余时间我拿起了笔,试着把这种精神写成稿件。万事开头难。我做梦都没想到,大半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写了六、七十篇稿子,先后寄给了军内外十几家报刊、电台,竟然全都泥牛入海。我不信邪,找出自己不上搞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式不对。之后又满怀信心地踏上了“爬格子”的征程。我报名…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新闻策划”成为新闻界一个时髦的流行语。大到新闻单位的管理,小到一篇报道的定稿,往往冠以“策划”一词,好像如果不这样,新闻单位就搞不下去了,新闻媒介也没法办了。但是,在严格意义上讲,新闻不能策划。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内乡县通讯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健全通讯组30多个,发展通讯员470多人,其中骨干通讯员60多人;在新闻单位见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称赞.人们说,这里有李先哲一份功劳哩。李先哲,内乡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原先搞理论工作,分配到新闻科时,正值内乡县通讯工作不景气,人员“青黄不接”,见稿寥寥无几。起初,先哲起早贪黑,熬眼吃苦,拚命写稿,虽然一篇篇文章变成铅字,但是一杆笔闹腾,怎能扭转全县被动局面? 他焦急、懊丧,但没有气馁,他认真学习外地搞新闻工作的经验,体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深刻意义,认识到一花独放不如万紫千红,要使更多的人关心党报,为她写稿;就是要在自己写稿的同时,花大力气,抓组织工作,也就是说“功夫在笔外”。  相似文献   

20.
某车材仓库政委赵恒正,对报道人员精心培养,热情关心,使仓库的报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续两年被分部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前年初,赵恒正到这个仓库任职后,首先询问新闻报道情况,当听说仓库连续8年没被报刊电台用过一篇稿,报道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时,他当即建议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赵政委曾当过报道员和新闻干事,在培训班,他亲自为战士讲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与技巧,还带领战士报道员到连队班排了解情况,采写稿件。他还订购了《新闻与成才》等近回0种写作刊物,组织大家边写作边学习。不到半年,就培养了4名能够独立见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