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有关"语言"这个概念的研究现状一直没有能够尽如人意,仍然存在分歧、不足、错讹。这些问题会直接、间接地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不少学者孜孜以求,试图化解这些问题。有的说法想毕其功于一役而未成,有的说法试图追求全面而未果;有的说法失于片面,有的说法存在漏洞。从"语言"的义素入手,通过对共同义素、区别义素及其关系的梳理,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概念。实际上,对"语言"概念的深入研究有赖于合适的思路、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2.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吾"、"我",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纠正了前人时贤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说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约翰·格雷在自己的书中描述到: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现在又有了另外一种流行说法:90后来自火星。"地球""火星"的界限成为舆论划分一般人与"另类人"的标准。另类的则来自火星,而90后素有另类的特征,于是有了"90后来自火星"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且”字本义补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且"字的本义进行总结,概括了学界的四种说法,认为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均值得商榷。在前贤论断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对"且、土、示、祖、俎、姐"等古文字字形的分析,揭示它们之间彼此的关系,提出"且"是"祖"的初文,即"且"的本义是"先祖,"但并非是男性"先祖,"而是女性"先祖"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用语交际中常常会出现歧义现象,甚至有"语言无处不歧义"的说法。俄语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歧义消解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熟练掌握一些歧义消解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7.
《老年教育》2007,(10):56-56
饮食观念差异 中国古代养生历来有"食素长寿"的说法,认为"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释“昔”     
关于"昔"的字形所表示的本义,众说不一。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许慎的"干肉"说,这种说法是以小篆讹变的字形为依据,不足为信。第二种是叶玉森的"洪水之日",这一说法影响较大,但无论从构件表词功能的一致性上,还是从造字上,都有待推敲。笔者认为"昔"字的本义为"太阳落下至星出之前的那段时间",进而引申为"古昔"义。  相似文献   

9.
叶燮在《原诗》中论及了诗歌发生问题。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根本学说,可以概括为"我四物三"说。在这一根本学说之外,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诗无定法说这三个具体说法值得注意。"我四物三"说是叶燮诗歌发生论的"纲",而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和诗无定法说这三说则是"目",它们是对"我四物三"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纲"三"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叶燮的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理论界通常的说法是"德智一体化"。这种说法在重视德育智育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同时,忽视了德育智育之间的差异。德与智在内涵、范畴和指向上各有不同,二者不能互相代替。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了德智统一的一面,但也毫不否认德智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认识不到这一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缺乏理性分析的表现。"德智一体化"产生的理论根源主要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德智关系问题上,更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德智统一化"。  相似文献   

11.
模糊概念的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模糊概念是指非专业抽象概念即在该门学科中出现、在其他学科中也出现的一些概念用语 ,其所反映的对象和含义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模糊概念分为民族文化差异类、历史沿袭类、学科间借用共用类、含义扩展引申类等。模糊概念有如下特点 :模糊隐含性、灵活动态性、辨证发展性、交叉渗透性。正确掌握和运用模糊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是一种和谐美,和谐美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自身的动态的和谐关系,它在今天仍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关于生态文明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着力建设好“四大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普通计算机键盘是为双手操作设计的,对于一些特别的使用者,比如只有一只手的操作者来讲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本文介绍了Windows在环境下通过键盘重新定义,使操作人可以使用部分按键模拟所有按键,使用者可以自由组合和定义出个性化的计算机操作按键,并实现单手操作。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于诸数理最重“归一”,而“一”以贯之。其“归一”之旨表现为两个层次,即“三教归一”归于佛,尤归于“一藏之数”;“万法……归一”归于“一心”。其意在表明世人学佛,“卷尽五千四十八”,其要在归于“一心”。而“一心”之境非他,乃石猴本为“心猿(源)”而“法名叫做孙悟空”是也。因此,“悟空”才是全书“归一”之本旨,而诚如黄周星评曰:“《西游记》一成佛之书也”。  相似文献   

16.
I start by considering some of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science teachers in their work and then go on to examine three questions that are of importance in dealing with creationism in schools: Is the issue one that is worth dealing with? How might one deal with it? What does one hope to achieve by dealing with it? I conclude that (1) it is worth science teachers dealing with the issue of creationism in schools but only if they wish to; (2) science teachers should not giv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s scientifically controversial; (3) while one is very unlikely to change the mind, as a result of school teaching, of someone who does not, on religious grounds, accep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t is very worth presenting the scientific account of the theory and enabling students to review the evidence for it.  相似文献   

17.
清代沈复的忆语体自传《浮生六记》最突出的美学特色有三点:一是真实,读着它,就像与多年老友对面晤谈,完全坦诚相待;二是空灵,文字富有表现力,充满了空明灵动的情趣;三是诗意,就像一首韵味隽永的诗词,既表现在所写的内容方面,又体现在叙写方式方面。这是此书之所以有这么经久不衰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教学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实践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时,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本文将一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唐绪诚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28-129,131
听力理解的本质,在初级班留学生听力考试中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利用听觉器官对言语信号进行接收、解码的过程,因为它不是纯粹的口语与口语的交流,而是出现了语言的书面形式,而汉语的书面形式确切地说有两个,一个是汉语拼音,一个是汉字,此时要完成听力考试就必须多走一步,即必须完成对形的解码。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nditions for discussing what it means to be professional among teachers, pre‐school teachers, nurses, and social workers. From an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 explores how analytical strategies can frame in sufficiently complex ways what it means to be a professional today. It is assumed that at least four main issues must be dealt with in order to conduct a satisfactory analysis of professions and their identities. Firstly, it is of fundamental strategic importance that one makes explicit the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departure from which one's analyses frame and describe the surrounding world. Secondly, one must qualify one's stance in rela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professions. Thirdly, one must reflect a discourse on profess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extensive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sation in society. And, lastly, one must reflect a discourse on professions in light of the new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within the public se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