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张资平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往的文学史提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评述,即前期“五四”新文学中的小说和后期恋爱小说,对其前期的小说持一定限度的首肯,而对其后期小说则予以严正的斥责.本人认为,这种简约的归纳不能廓清张资平小说的本相.在考察张资平的小说时不难发觉,他在创作整体上呈现历时变异的现象,即使在历时地处置共时相似的恋爱题材中,也不断地变换观照角度和调整认知范畴.我把他的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时期.张资平中期小说创作,即指他1924年冬至1928年春武汉创作的小说.他这时的小明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与其他前期创造社作家共同擅长的“身边小说”,小说的叙事者与隐含的作者往往重合,小说的人物隐约地闪现作者的影像.如《植树节》、《寒流》、《兵荒》和《冰河时代》等即是.小说写出了当时学界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和思想苦闷.另一部分就是他的恋爱小说.他前期恋爱小说更关注的是自主的爱情与婚姻的脱节,并以个性主义和人道精神为参照系去审视这种脱节.(1)张资平的中期小说把关照的焦点投注在与爱情婚姻相关联的爱欲关系上,从人性的角度写历史性社会对人的爱欲的压抑.人对这种压抑的反动以及两者对立的结果.至于他的后期恋爱小说,似乎是中期的延续,但内容杂碎,尤其突  相似文献   

2.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爱情小说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爱情伴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告别了蒙昧时代,这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古往今来,多少文学家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表现爱情,讴歌爱情。在中国,到了“五四”前夕,由于西方先进思潮的转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日高,爱情小说也盛极一时。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内,小说的主人公多是半新半旧的人物,他们被困在性爱与父母的愚爱、恋爱自由与传统的礼教的矛盾之中,感叹自己爱情的不幸,初则以“母爱”战胜了“性  相似文献   

3.
“早恋”一词,恐怕只是咱们中国有,说它是“国粹”,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恋爱就恋爱,爱情就是爱情,可咱们中国人也真邪门儿,硬是要给它分出个早晚来。好像爱情这东西,有法定的年龄似的,如同结婚生孩子,得到了法定年龄才能去做。不知国外异域有没有恋爱的法定年龄,也不知咱们中国恋爱的法定年龄究竟是多少。如果没有,倒不如赶快请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民俗学家、法律学家们汇聚一堂集思广益之后制定一部《恋爱年龄法》,省得人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5.
张资平小说有一个独特的“性爱--宗教”生活表现领域。他对宗教虽有基本看法,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也颇具代表性,但其为文与为人具有分裂性。在其小说所摄列的人情世界里,宗教是爱情痛苦的精神避难所和生活煎迫的下层人的寄生地,也成为道德败坏者逃避罪恶的自欺欺人的面纱,同时还是一种道德批判的尺度。表现宗教与爱情、灵与肉对立是其小说的情节特征,也形成一种讽刺戏剧性。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的后期小说创作中虽有浅尝辄止的“革命加恋爱”之作,但其大多数的恋爱小说,在文本形态上仅仅具备了通俗小说的特质,即人物类型化,结构情节化,而且在性爱视角上作同一语义层面的复制。出现这种创作现象的缘由,主要在于作家个体精神的软弱。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张资平的认识批判,是一个随着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的变换而持续深化的过程:从怀疑式的讽刺到轻蔑的嘲笑,再至敌对的叱责。鲁迅对张资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逐利、媚俗和人格精神的失落三方面,深层上涉及历史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文化和思想的困境,因此它不仅为我们分析张资平的堕落人生提供了思想参照,而且为现代转型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警醒,具有现实意义。张资平对鲁迅批判的反应,则是以小说的方式参与论争,即通过小说发泄私愤  相似文献   

8.
我的星期六     
星期六的早晨,电话铃声把我叫醒,其时才7时10分。来电话的是我的学生大为的爸爸张先生。张先生说,他昨晚仔细地看了大为的答卷,认为我对大为组的“爱情”一词打叉,不大妥当。他说他曾经把大为的答卷拿给邻居一位文学硕士看了,那硕士也说大为组的“爱情”没有错。我向他解释说,对于七八岁的孩子,学校不希望他这么早就知道“爱情、恋爱”之类的词,而是希望他们按照课文,组为“爱护、敬爱”等等。可是张先生坚持说,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创新,不应该把学生思想局限在课本里;“爱情”也没有错,不能扣分。他说因为少了一分,他儿子才…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帮”后,文学创作经短暂复苏,以火山喷发之势席卷全国。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当时的小说创作很快形成了一股“爱情热”。这是对“四人帮”假道学伪禁欲的惩罚。另外也因为“爱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人关心的,最易披露精神世界的部分。爱情也是一面镜子,能够真实而微妙地反射出社会的、政治的、感情的、命运的色彩”。(《中篇小说的兴起》《小说创作谈》人民文学出版社80年版第47页)所以许多小说都以此为题材。对外交往的扩大也促进了这类题材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刘清泉 《中学生读写》2009,(10):149-150
海洲说过.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只不过是想为那一代人的“道德”存下一份记忆,至于爱情描写,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表面上看,《一脸坏笑》的确是一部青春题材的校园爱情小说。这部小说应该没有主角,它塑造的是群像。  相似文献   

11.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小说,其中描写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情,小说揭示了盛九莉的恋爱心理过程,先是无目的的爱,接着是爱而不能正面地接受,最后是失望中的分裂。这投射了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反映了张爱玲对于这段爱情与婚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小说,其中描写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情,小说揭示了盛九莉的恋爱心理过程,先是无目的的爱,接着是爱而不能正面地接受,最后是失望中的分裂。这投射了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反映了张爱玲对于这段爱情与婚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对爱情表现的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文学对爱情题材的表现也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表现出躲避崇高发泄欲望的娱乐化、游戏化的倾向。这种爱情主题的表现是对“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以爱为前提”爱情婚姻模式的颠覆与解构,它不仅和整个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关,而且和网络的普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网络文学欲望狂欢背后再次引起我们对爱情主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思想的糜烂和情趣的俗化使得张资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彻底走向滥情的"通俗"文学创作。由于过于注重对人物性心理和性行为的描写,所以他的婚恋小说几乎成了男女性欲表现的自然记录,即使是排日小说也被他写成了生硬的多角恋爱模式。此外,他这一时期的小说还存在情节平铺直叙、故事散乱枝蔓以及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缺少逻辑性等缺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这一普遍现象 ,教师既不能强行制止 ,也不能听之任之。尤其是文学教师 ,更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它既透视社会 ,又映现人物性格和世界观。鉴于五四文学中大量的爱情题材与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有某些可比之处 ,因此 ,如何将二者溶为一体 ,用那些丰富的爱情故事启发和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爱情观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一种抒情的基调,由“我”来向读者讲述了母亲的一段理想而压抑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记录了作者和母亲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特别是母亲“钟雨”和“老干部”之间那场望不可及的爱情故事,母亲为了这场望不可及的爱情备受了心灵的折磨。小说弘扬的婚姻是以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为前提,以真爱为基础的。小说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反映出特殊历史时期女性婚恋观的转折、爱情理想的产生和压抑、现实对爱情的折磨。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千百年来没有几多健全的恋爱诗(我所说的恋受诗自然是指健全的、纯洁的、真诚的)。所有一点恋爱诗不是悼亡、偷情、便是赠妓女。诗的品格随此种恋爱诗,堕成这种烂污的品格,还不亟起革新、恢复我们纯洁的清泉吗?”闻一多的爱情诗正是应这种时代的需求而产生,以全新的观念对封建礼教最大胆的反叛,创作了真正“健全的恋爱诗”。 闻一多以其富有个性的艺术方式充分地表现了爱情的热烈与忘我的特征。他的《红豆》篇,从相思的角度来描绘爱情。在这里,爱情的“相思着了火”,而火一样热烈的爱情又“撩得你镇夜不着”,难以成眠;而且这种难眠的长夜还不止一两个,而是“厌厌难尽”、“岁岁年年”。闻一多将这种长夜喻为波涛,将整个爱情的相思比作波涛汹涌、连绵无垠的大海。这是何等热烈的情思啊!卢梭说,爱情是“吞噬一切的火焰”。闻一多便用“烈火”、“火海”来比喻爱情,为“扑不灭的”、“生命之原上的野烧”,“情潮一起一落”的大海,他甚至以海神“和樯带舵”地吞噬一叶轻舟来比喻爱情炽热得近乎狂暴的情波,以两人的爱力情状“碰出金箭似的光芒”来形容爱情。在《国年》、《诗债》等诗中,闻一多又以更强烈的方式进一步表现了爱情的极度热烈:通过奕棋和偿还诗债的生动意象,抒发了愿为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以三角或多角恋爱叙事模式著称的张资平作品多次遭遇查禁,并引起社会关注:其中《黑恋》(原名《青春》)被当作"反动刊物"查禁,《长途》则以"普罗文艺"之名而遭查禁。《黑恋》《长途》是张资平转变初期创作的作品,小说中的革命因素为多角恋爱故事穿上了一件革命的外衣,作者借由人物之口发表了对官员贪腐行为和书报审查弊病的批判。简单、粗暴的书报审查制度体现出民国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限制与自由。  相似文献   

20.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他不仅接受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观念,还将日本自然主义代表人物的文学文本作为直接的模仿对象。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既使他在创作上逐渐成熟,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的小说蒙上过浓的肉欲色彩,为人所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