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方法上,老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这是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参中对略读  相似文献   

2.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这些语文练习往往是围绕每段课文的内容理解展开,学生学完课文最后留下的痕迹还是"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对知识的积累、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学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对语文的理解,就是一学期学完课本里的几十篇课文.课堂老师讲的是唇焦口燥,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层层分析,面面俱到,学生却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其结果就是: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语文课成了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走进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仙台》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精炼、深奥,又似乎有点别扭。小学语文课本中像这样的名家名作为数不少。过去,我教这类课文时,唯恐学生不懂,总是逐句逐段地自我分析,直接灌输,面面俱到地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来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归因,认识到这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语文教学,应从老师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情节,讲解课文内容为主转变为学生以读为主。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进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通过听学生朗读,了解学生是否对文章理解了。  相似文献   

6.
抓住教学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戒繁琐,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一般说来是指那些易被忽略的要点,易被卡住的难点,思索时产生的疑点,课文中与众不同的特点,讲课时若能画龙点睛地点拨一下,就会使学生有所警悟,顿开茅塞,掌握要领,切忌对教材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教师讲课时应注意抓典型,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讲一课带一单元,或讲一段带一课,或讲一句带一段,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说明特点,指导学生自学其它不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2000年,我参加湖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当时我自己对获奖是很有信心的,但余蕾老师对我的期望是要引出争议,体现课改精神。为了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思考了好几种方案都不满意,结果宜都教研室李祖贵老师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我想,语文课不是为获奖而是为学生上的,这堂课的关键在“打破思维定式,营造个性空间”,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而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对课文进行自我理解、自由表达,点亮学生的智慧。课上得非常成功,记得在课上,我从课文写作背景入手提示学生,要求学生立足课文去发现问题,结果学生真的就发现…  相似文献   

8.
通常,学生对教师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意见很大。他们认为,一些浅显的课文,自己读了以后,很受感动,有的人甚至流了泪,但经教师逐段逐句的讲解,反倒不怎么感人了。有的学生还提出这样的问题:“理科教材讲了不少定理公式,我们利用这些定理公式去解题,感觉有趣。语文科呢,没有定理和公式,就像没有工具去劳动一样。”“现在上语文课天天分析课文,但考试、考查从来不考课文分析,我们平时读书读报也不用分析,课文分析的用处究竟在哪儿呢?”这给了我们启示。 平时,我们认为文无定法,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定理公式”呢?…  相似文献   

9.
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正处在由句向篇过渡阶段。教师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既可巩固低年级学过的句型知识,又可为高年级掌握和提高阅读分析、结构谋篇能力打下基础。本学期在听中年级讲读课中感到:教学中千篇一律地串讲的课堂结构比较多,不管课文的深浅难易,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教师逐段逐句地答问串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参的阅读代替老师阅读,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以及老师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就文解文,学生在学习中断章取义、死记硬背的现象非常普遍。课堂上,老师逐字逐词地讲解,逐句逐段地分析,一个学期下来,将教材上的三十来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学生的读写能力未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未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改推进中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博大精深,教学目标多元丰富,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事实上只要让学生有一得也就够了,正所谓取一瓢饮而已。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选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用三个课例,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中背景知识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中的背景知识?笔者通过"课始介入、课中相溶、课尾拓展"三个板块进行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激活文本,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一、8项智能一个都不能少? 语文、数学课中,老师放一段背景音乐,学生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上课、讨论,有人便声称这节课体现了音乐智能;再者,语文课中学了一篇状物的课文,老师就花一节课的1/3时间,让学生拿起画笔在一幅已有轮廓的作品上涂色,便认为这节课体现了空间视觉智能;数学课中,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村中学英语课文常用的教法主要是“蚕食式”即割裂式的传统模式,逐词逐句逐段的讲解、翻译、举例、套用、归纳等。它的优点是能分散难点,当堂巩固所学知识。但它存在的不足却十分明显:由于分块教学,一个具有完整内容的材料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弄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消化、记忆;另外,由于在45分钟内老师毫无侧重地混抓“四会”能力训练,结果往往因时间仓促而顾此失彼,使学  相似文献   

15.
讲读课文从何入手是个大问题。当前,有些教师从解题入手,先揭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教师从提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入手,接着就要求学生说明课文分几段及各段大意,形成段落提纲,然后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依据板书词语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种教法略有不同,但都从整体入手,都从提问入  相似文献   

16.
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在一篇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短文的教学可以起配合作用。组织任何课文的教学过程都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说明文的教学过程是根据每篇说明文的特点,针对一定年龄和一定程度的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序列。在这一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要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好这些知识才能真正理解课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中接受的不仅仅是每篇课文所必须掌握的主题和词语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方法,学生应该学会怎样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掌握整篇课文的主题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的。高中生要会上语文课,在老师讲课中会听讲,学生的成绩一般取决于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学生听课的关键之处是对语文老师讲授的内容深化理解。学生要学会上好语文课,就必须做到视听并用,边听讲边思考,逐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 ,是语文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必然结果。在统考的巨大压力下 ,很多语文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每一堂阅读课上只要课文中涉及到字、词、句、段的意义或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都要认真对待 ,面面俱到 ,唯恐有所遗漏。结果是面面俱到了 ,但哪一个方面也没有讲深、讲透 ;教师讲得口惹悬河 ,学生听得疲倦不堪。久而久之 ,学生便对语文失去兴趣。上海市语文教师过传忠对此有个形象的说法 :“课本一发下来 ,他们 (指学生 )一看到《荷塘月色》 ,自己看一遍觉得真好真美 ,巴不得你们老师赶快上课吧。……打个…  相似文献   

19.
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指出: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要区分精读  相似文献   

20.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