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性是指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社会的联系性、关系性、关联性;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共性具有公开性、合作性等特征。公共性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建设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和谐、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和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建设和谐校园,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在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调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必然产物,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必须学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度过的。所以说,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幼儿通过交往可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一、青春期性道德的概念(一)道德。1.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属于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道德范畴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道德观念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是对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规范的看法、理论,用以分辨是非,辨别善恶,鉴定美丑;道德行为则是在道德观念指导下的实践。道德与法律都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手段,但法律是靠社会强制来执行的,而道德则不能采用强制手段,而是要靠社会舆论、习俗、传统、教育和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社会舆论、习俗、传统、教育等是人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影响人,被人  相似文献   

10.
一 公共性(publicity)是指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社会的关联性,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涉及到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紧张,敌意滋生,就将家无宁日,国无宁日。美育作为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对人际关系的协调起着更为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荆。它可以使人淡泊名利,它可以使人血气平和,它可以使人相互沟通,时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职业规范是人类职业活动必需遵循的标准和准则,是与人的劳动、职业行为有关的行为规范。职业规范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对其意识、生活技能、行为、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会行为,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由学生、教职工和领导组成,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与沟通的特殊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又与家长和社会有着必然性的联系和沟通。构成和谐校园的中心是人,实现学校内部各种组织结构之间、干部之间、干部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物化的校园教育环境与人之间、社会和家庭与学校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一、存在的前提不同 道德的前提是存在着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前提则是社会存在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品格的标准,而且,一个人的行为品格只有在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如果不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不是道德问题。比如,一个人信步在马路上,他走得快与慢,并不能说明他道德或不道德,只有在他妨碍别人走路、又不让路时,才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15.
张玉琳 《德育信息》2002,(6):24-26,23
所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正确处理或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但就道德发展的主流而言,它是用善恶荣辱等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他人无关的、孤立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指各种关系之间所处的最佳状态。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天人合一,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为构建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元素,传统文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如果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正一、社会思维本质是集体思维所谓社会思维是指人作为集体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是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基础上无数个人思维之间及其与集体思维之间交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体系。社会思维的实质是集体思维。因为人的思维和认识,不能单靠实践,还要利用前人和他人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与精神财富。社会思维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能完全等同。它介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之间,主要是指社会的、集体的有意识思维,但又不完全是指社会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的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其实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在自然和社会领域自发的力量,是蕴藏在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内在的自然伦理秩序。在社会道德领域,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社会经济领域,它诱导到全社会利益秩序,自发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分配。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是亚当·斯密哲学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看杜威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可以发现,个人与社会是一种有机关联的关系,社会是个人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个人应对社会负责并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一种民主生活活动;教育是联系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社会应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是实现社会民主生活方式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