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吴捍列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关系由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造成了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由此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新的物质利益观念、竞争观念、公...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价值原则的构建清华大学刘庆龙,刘良玉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发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人们的现实道德价值状况,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对目前我国道德现状的评估怎样评价道德现状,已经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见智见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点,一个是“爬坡论”,另一个则是“滑坡论”。“爬坡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存在同一性。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等价交换属性,有利于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关系,有利于促进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虚”向“实”,由“假”向“真”,由封闭向开放,由依赖向独立自主转变,因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在“爬坡”。“滑坡论”则认为,如今假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些假…  相似文献   

4.
张玉琳 《德育信息》2002,(6):24-26,23
所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正确处理或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但就道德发展的主流而言,它是用善恶荣辱等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他人无关的、孤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发生剧变的社会。如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在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化、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等等。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不过,变化从来不是一个方向,还存在另一个方面。在我们的身边经常能看到道德滑坡的现象.诸如见义不为、见利忘义、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为它不仁、虐待父母等等,让人反感、使人担忧。人们在思考: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社会道格却下降了!我们认为,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由经济转轨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6.
“义利”之说,源于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等方面内容的变迁,人们不断赋予“义”、“利”以新的时代的内涵。但义利关系始终是道德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因之道德所调节的^与人之间,个^与集体、社会之间,总是离不开利益关系,人们所奋斗的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并且,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各种社会道德体系在原则上相区别的最显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们常把义与利并提;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视点看道德需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需要是使人的各种需要协调统一的需要,是人的存在与发展对一定的内在理性秩序的依赖关系.社会的道德需要是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对特殊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实际上是人性的协调和谐发展对一定内在理性秩序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个体心理的道德需要,是人们心理上表现的对一定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是社会道德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个体心理层面转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理想教育李德玉道德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表明,道德的根源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它必然会给我国社会道德生活带来新的变化。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特别是要从现实的社会的经济关系来理解道德,并由此深刻揭示道德的根源、本质和各方面的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础。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反对取信于鬼神,而肯定人本身的作用。而人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因敌而制胜”的灵活应变能力,而且表现为“修道而保法”的德政法治能力。孙子对君主将帅提出的德能要求,正确地处理了德法关系,具有丰富而积极的道德内涵与价值取向。这启示我们,在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做到德法结合,刚柔相济,这样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而又服务于民。  相似文献   

12.
论品德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于他的长期的伦理行为;他的伦理行为形成于他的道德意志;他的道德意志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他的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个人道德认识是伦理行为的心理指导、必要条件,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个人道德情感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品德的基本环节;个人道德意志是伦理行为的心理过程、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品德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13.
信息的作用在于消除人们在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信息量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小。氏族社会尽管信息技术不发达,但人对人之间占有的有效道德信息却很丰富。从氏族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道德的社会效力随着人和人之间的有效信息减少而下降。进入信息社会后,道德的社会效力有效而且变强了。人和人相互占有的有效信息量和社会的道德效力是同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论自省     
自省具有双重源头:道德感情——或道德志向——和道德智慧。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经常且深刻的自省,一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树立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扩充和强大"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欲望、道德感情和道德志向,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  相似文献   

15.
传播化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其人际交往的化互动关系,是化社会系统中的亚化。其过程包括传播关系、媒介和模式。化流是化连续不断的传播、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化增殖。人类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相同化的区域称之为化圈。化层是现实的化圈在历史上的沉淀和凝结,说明化层的秩序。两都显示化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成效不显著 ,应当总结经验 ,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适当借鉴国外品德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 ,重视道德教育、民族传统教育、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生存意识的培养等 ,并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教会学生做人。  相似文献   

17.
试析“全人教育”关怀下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通达明理、视野广阔的全人为目的,以培养目光远大、品德高尚、有责任感并且能够独立思考的全人为主旨。本文通过阐述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主要从知识博雅与专业均衡发展的糅合、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和培养有教养的人等方面来梳理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以实现通识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观,到近现代西方法理学,西方法学家充分论述了法律与道德之前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发展演变,呈现出相对和谐的一体化,不同程度的剥离与理性的整合的趋势。法律与道德之间互动的最终归宿将是一种规范,既是法律,又是道德。  相似文献   

19.
郑富兴 《学科教育》2014,(5):105-112
关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存在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是教师社会声誉下降与教师呼吁道德减负并存,二是好人与好教师在“应试教育”下相互冲突。教师是否应该是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忽视或弱化教师的个人道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与功利化的后果。面对教育体制的不道德,教师仍应该是好人。教师道德评价的框架和内容从个人-职业、公共私人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私德、公德、师道和师德(专业伦理)这四种类型。教师道德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德慧,即一种基于公共教育责任的价值立场处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道德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是社会人,又是独特个体。教师的成长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发展内在因素的制约。影响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主要有教师对教与学的行为及教学情势的感知、理解、判断、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我体验、修炼和内化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教学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不断地学习、求知、探索、进取。追求教学卓越与完美的强烈而持久的职业发展动机以及时常对自己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进行分析、反思的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