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学者梁启超,年轻时聪明过人。有一次,康有为推荐他去武昌张之洞那里任职。当时两江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骄气十足,见梁前来拜访,有意试其才华,便和他的幕僚一道出了一副对子要梁应对。上联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一看,对子确实出得好。江、淮、河、汉,中国四大名川,数长江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居第二。更主要的是,武昌旧称江夏,张之洞当时正镇守江夏,常以“南帅”自居,欲与“北帅”袁世凯比高低,所以他自负地宣称:“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还把“江”、“…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1,(2):53-53
清代末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一天,一青年前来求见,张之洞看到呈上来的帖子上的名字是梁启超,因久闻此人颇有才气,便决定考考他。于是,张之洞思量了一番之后,挥笔写下一个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1,(4):53
清代末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一天,一青年前来求见,张之洞看到呈上来的帖子上的名字是梁启超,因久闻此人颇有才气,便决定考考他。于是,张之洞思量了一番之后,挥笔写下一个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  相似文献   

4.
这几天,语文老师似乎又和我们有点合不来。他讲《狂人日记》一课,当他讲到第二篇日记的第二行"这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时,他问学生:"谁知道这四千年是指什么?,"接着他自己脱口而出:"这四千年是指封建社会的吃人历史。  相似文献   

5.
《茅亭客话》是一部“多记西蜀之事”。(《茅亭客话》石京序)的笔记书。作者黄休复,北宋初人。和他同时的成都学者李畋说他的籍贯是江夏(今湖北武昌)。他还写了一部品评四川画家的书《益州名画录》。从他的两部书谈的都是四川掌故看来,宋代著名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里就明确说他是四川人。江夏,不过是他的郡望。黄姓是世居江夏显贵的家族,为当地人所仰望,姓黄的人就把江夏作为郡望。所以《四库总目提要》的作者怀疑李畋的《益州名画录序》写在宋初,也许是沿袭唐五代的旧习,“题黄氏郡望,亦未可知,未必果生于是地也。” 《茅亭客话》内容广泛,记载了许多四川的传说故事,还记载了五代宋初四川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人物事迹。黄休复笔下的四川  相似文献   

6.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第二类是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是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讽第三类是Know-how,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术和能力;第四类是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知道如果出现了问题应该请教谁。在这4类知识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属于显性知识,容易以文字等形式表述出来,易于传递和分享。  相似文献   

7.
一、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know -why)、知道怎样运用的知识 (know -how)和知道谁有知识 (know-who)。第一种是指事实方面的知识 ,主要来源于人类长期实践的积累和升华 ;第二种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通常由科研机构和大学研究获得。这两种知识可被记录在各种媒体之中 ,称为显性知识。第三种是指做事情的技能和能力 ;第四种是指哪里有知识、怎样获取知识的能力。后两种是指知识…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设计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师 :“他”指的是谁 ?生 :“他”指的是司马光。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第一自然段刚介绍了司马光。师 :你真棒 ,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又这样设计问题 :师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 ,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 ?…  相似文献   

9.
《泊船瓜洲》一诗写于何时,说法不一大多数注家认为是王安石第一次辞相后赴江宁(今南京市)路经瓜洲时写的.我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应是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熙宁七年(1047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辞去相位时,他并没有当月就至江宁.在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忏悔     
那是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不久 ,我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 ,当起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也许是山沟里第一个高中生的缘故吧 ,校长很是器重我 ,给我安排讲四、五年级的数学 (当时没有六年级 ) ,我既惊又喜可又怕 ,心里暗暗下决心要教好这些娃娃们 ,决不辜负父老乡亲的重托。开学不久 ,四年级就开始学习“珠算”。第一天上课 ,班上许多同学没带算盘 ,我要求大家 :明天要是谁还不带算盘 ,谁就回家去取。第二天 ,上课一检查 ,还是有一位同学没带 ,为了严肃纪律 ,也为了当个“严师” ,我毫不客气地让他回家去取 (我知道他家离学校不过 1里多地 ) ,他当时…  相似文献   

11.
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在一个小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天交三个朋友。第一天,小熊只交到了两个朋友,他想明天补回来。第二天,他交了四个好朋友,把昨天的补回来了。就这样,小熊的好朋友越交越多,一共交到了63个好朋友。有一天,动物们决定选举,谁的选票多就派谁去捉鱼。鸭子第一,得了56票。小熊第二,得了55票(小熊没有选自己,鸭子有没有选自己就不知道了,但每次相  相似文献   

12.
国际     
正张明义获维也纳逻辑之夏终生成就奖日前,第二届维也纳逻辑之夏联合颁奖典礼在维也纳科技大学举行,世界各国逻辑学领域(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数学)众多著名科学家、学者出席颁奖仪式。贵州科学院研究员张明义在颁奖典礼上,荣获由库尔特·哥德尔学会颁发的2014年维也纳逻辑之夏终生成就奖,以表彰他在中国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13.
贾谊《过秦论》中的“谁何”一词,据《中华活叶文选》张世禄注:“陈利兵而谁何——(在险要的地方)设置驻军盘查来往的人是干什么的。谁何,呵问是谁。”管汀在他的《材料、考证和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也说:“‘谁何’二字,本是指巡逻者对行人呵责、诘问的意思。”(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高中语文从八二年以来出版的课本里,也改注为:“[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相似文献   

14.
《岳阳楼记》课后注释“越明年”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江夏教授认为,“越明年”是“经过了第二年”或“到了第三年”。(见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从范仲淹作记的时间看,“越明年”不是庆历五年,而是庆历六年。因此,我非常赞同江夏教授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设计梧州市北环路小学黎冬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50页例5、例6。教学过程:一、复习师生共同操作: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说一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指一指:①△和○同样多的部分是哪几个?②△比...  相似文献   

16.
幽默片断     
《小学生》2009,(7):36-36
★还是他 语文测验。有一道填空题,问《背影》和《春》的作者分别是谁。某生一概不知。填第一个空时,他悄悄问同桌,答曰:“朱自清。”填第二个空时他又问。答曰:“还是他。”  相似文献   

17.
三豕涉河     
语出《吕氏春秋·察传》:"晋师三豕涉河。"故事链接: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擅长文学。孔子死后,子夏定居魏国讲学。魏文侯尊他为师。一年,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在卫国,子夏见一位学者正阅读史书。学者听说子夏来了,知道他是孔子的高足,  相似文献   

18.
(1)学生动手操作。第一行摆10个△,第二行摆6个○。 (2)问:△和○谁多谁少?△哪一部分是和○同样多?△哪一部分是比○多的?先同桌学生互相指,再让学生上来指。 指着图启发学生想:△可以分成哪两部  相似文献   

19.
一、课例回放 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下)第二单元第二课《最佳路径》的教学片断。 老师:在颁奖会上,当记者祝贺格罗培斯的设计获得成功时,他笑着说:"那不是我的设计,而是游客的智慧。"同学们,你们认为,到底是谁的智慧呢?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6,(1)
曾经有位学者,当他声名显赫的时候,有记者问他,他最感激的人是谁,这位学者深情地说, 他最感激他的第一位老师,是那位老师引导他从一个无所事事的少年变成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这些话被一些人传到了那位老师那里,但是,那位已白发苍苍的老人并没有表露出一丝兴奋与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