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性"与"阶级性"作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出现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对峙、论争的态势,始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1926年10月,梁实秋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文学批评辩>一文,认为"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纯正之'人性'乃文学批评惟一之标准"[1].联系梁实秋在前期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对于新诗中的"人力车夫派"的指责与非难来看,他在此以"纯正之人性"作为文学批评的惟一标准显然是有所指的.  相似文献   

2.
"熟参"与"细读"这两个没有"事实联系"的中西异质文化概念之间,有三同:两者都属于文学批评范畴,都必须借助主体视觉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都重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分析评价.也有三异:前者偏重主体,后者偏重客体;前者在功能上既作为批评范畴又作为创作范畴,而后者只作为批评范畴;前者在体裁上仅以诗歌为对象,而后者除诗歌外还包括小说、戏剧.通过比较,进一步强调从事文学批评必须反复阅读文本这个基本原则,此原则可以对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文学批评存在的弊端起到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人性的探讨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永恒的主题.佛教对佛性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性由染转净、改过迁善直至达到大圣大贤完美人格的追寻.那么,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人性的自我完善到底是对本性的回归,还是基于后天修习的结果?法相唯识宗的种习理论给予人们以不同传统思维框架的解读,该宗对种子"本有"还是"新熏"的反复辨析无疑给我们正确地认识人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5.
身体话语(亦称"身体写作"、"躯体修辞学"等)是九十年代文学批评中一个频频出现的术语,其内涵与外延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呈现出颇多相异之处,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界定和使用这个文学批评术语,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已有的界定或论说进行了梳理与综述.  相似文献   

6.
荀子坚持"性恶"的观点,并对孟子的"性善"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于这一点,从古到今,无数学者都有过探讨.从荀子"约定俗成"的"语用学原则"这一独特的语言学视角来揭示荀子对"人性"的定义.鉴于这种语言观,荀子才激烈批判孟子对"人性"概念的革新.通过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孟荀"人性"概念分歧的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念的发展,以<雅舍小品>的发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人性论文学批评观念偏重于批评主观性的张扬、偏执运用社会批评的哲学批评方法以及理想的伦理理性人文主义的人性标准,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持.后期的人性论散文创作观念,在<雅舍小品>系列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人性论散文创作的题材观、文体观和意象创造的语言观,对人性世相的精彩刻画获得不朽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念的发展,以<雅舍小品>的发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人性论文学批评观念偏重于批评主观性的张扬、偏执运用社会批评的哲学批评方法以及理想的伦理理性人文主义的人性标准,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持.后期的人性论散文创作观念,在<雅舍小品>系列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人性论散文创作的题材观、文体观和意象创造的语言观,对人性世相的精彩刻画获得不朽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趣味"作为朱光潜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其含义是指主体所具有的以"欣赏、鉴别、敏感"为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能力.在朱光潜看来,由于各人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及传统习尚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各人在"趣味"上也有所高低.实质上,"趣味"修养的最终结果是"纯正的趣味".这种"趣味"不仅是一种"广博的趣味",更是文艺上是非美丑的标准.朱光潜的"趣味"理论不仅对我们实际的人生有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当今文艺及其批评的科学规范化也有借鉴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圄.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产生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密切相关;它提出的以"气"论文对后世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薛荣的小说<沙家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的颠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以"戏仿"的方式,直击"样板戏",彻底清理其对文艺真谛的损害;它的消极意义表现为,在试图以人性重写阿庆嫂等人物时,对"人性"作了片面化、欲望化的处理,使人物从政治符号跳到另一个极端--情欲符号.在小说<沙家浜>发表后,许多文章采取简单化的批评方法,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这是违背文学批评的原则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其独具特色的"传记式批评"实践,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而,以李长之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人物品评的萌芽、浓郁的诗性人格和平静而黯淡的笔触,是其"传记式批评"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17.
"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都表达了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指出"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此外,二者都使用了原罪的原型来揭示人性本恶,但他们对人性并不是完全悲观失望,都指出了人性中亦有善的一面,并且表达了抑恶扬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自我实现"既是一种修养的规范,也是实现无为管理的崇高理想,而西方"自我实现"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发展个性的精神,把握人性的最基本层面.中国"自我实现"观体现了理想对现实的间离与超越,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完美愿望.西方"自我实现"观表达了个人对现实的诉求,将宗教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大班到小班,根源于人的"双重性"本质.在本质上,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存在的统一体.然而,在大班环境下,囿于单一人性的认识,人们往往或者只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或者只强调人的价值生命,导致人的自身形象的破裂.与之不同的是,小班化教育,以完整人性为根基.针对大班环境下人的残缺形象,基于自身先天性优势,小班化教育通过目的的"完人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的"整体性",立意寻回并重新构建起"完整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这两端中,曹聚仁以史家的身份强调"史"的客观真实;而夏志清自居"文学批评家"宣布文学批评标准的公正无偏.但仔细阅读两部文学史著将会发现,个人经验在两部文学史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公正与主观偏见在文学史写作中向来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本文由此提出另一种文学史书写的可能--亲历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