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孟子·滕文公上》云 :“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中国上古时期是否实行过井田制 ,史学界对此有争论。目前虽多数人认可曾经实行过井田制 ,但仍以为孟子所云不过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笔者则从考究“里”、“井”、“私”、“公”等字得出结论 ,不仅井田制实行过 ,而且孟子所云也有根据。“里”在今人而言是表示距离长度的计量单位。《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将“里”的原意释为居住点 :“里 ,居也 ,从田从土。”笔者不以为然。因为以中国古代“六书”而…  相似文献   

2.
一、青铜器铭文中所提供的井田制度资料关于井田制度,古代文献如《孟子》、《周礼》、《诗经》、《公羊传》、《谷梁传》、《汉书》等,都有记载,但所记详简不一。经常被引用的,有: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谐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从史籍记载理解,井田制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即将土地划分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如孟子所说那样,四周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合成“井”字形状。二、仅在内容上有“公田”和“私田”区别。“公田”就是“籍田”或“锄”,这是集体耕作的田地,收获上交;“私田”就是“受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周代是否有“井田制”? (长春张绍良) 答:关於“井田制”的存在问题,近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郭沫若先生认为孟子所说“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完全是孟子的乌托邦式理想,但又认为殷周二代确曾施行“井田制”。不但殷代甲骨文中的“田”字像划分“井田”的图画, 到西周铜器铭文中也还以一“田”作为一个单位来计算的。“井田”一方面作为分配给农夫耕种以榨取他们血汗的单位,一方面作为诸侯和百官俸禄等级的单位(见郭著“十批判书”中的“古代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经过本世纪近七十年的讨论,国内史学界对于井田制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派,即井田为孟子理想中的乌托邦说、井田为封建庄园制说、井田为农村公社土地制度说。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上各派内又有些具体的差别。 在上述三派观点中,持井田为农村公社土地制度说的学者最多影响最大,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观点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为什么井田是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杨宽先生在其《试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组织》一文作了具体的阐述,颇能代表一般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的意见。他说:  相似文献   

5.
井田制辨析     
井田制问题,直接涉及到西周社会的性质。它的解决,意义是重大的。是自从孟子提出“井地”的那天起,至今巳聚讼二千多年,单是在今人中就有自成体系的数家之说。争辩的焦点:一、井田是什么?二、土地归谁所有?三、野人属什么身分?四、公田、私田指什么?五、什么叫贡、助、彻?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有这样的记载:司马朗在谈到五等之制后,他“又以为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这大意是讲,黄巾起义以来,人民流离失所,加上一些豪族地主遭到沉重打击,出现了很多无主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张曹操政权可利用这个时机,把无主土业变为封建国家所有的公田,实行井田制。当时,不仅司马朗这样认为,而且还有很多人持此主张。曹操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没有复井田而实行了屯田制,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对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井田”自书于竹帛、亮相先秦而来,高文讲章,林林总总,似行云流水,聚讼不休。回顾即将过去的千年中井田制研究的种种是与非,本文认为,信史原则与求真信念,始终是砥砺井田研究走向深入的动力。认为,井田制有两大特点:一为“公田”、“私田”(份地)的区分;一为份地的定期轮换。此二义是判断井田有无、井田性质的核心要素所在。考索三代之迹,可知井田制早在夏中后期即已推行,商代继之,至西周而完备化。井田的内涵,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具有公私二重性的历史命题。井田的性质,就是村社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8.
井井有条“井”字是我国商周奴隶社会时井田制的产物。当时的奴隶主为了便于管理,将一整块土地划为“井”字形状的九个区,分给八户人家种,每家各种一区。剩下中间一块作为公田,在公田中间打井,给其他八块地供水用。所以,“井”指人们聚居的地方,引申为乡里、家宅。“背井离乡”就是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的意思。由于井田制划分出来的土地分布整齐,“井”字还有条理分明的意思,如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9.
诸子争鸣的战国时期,孟子论孝贯穿于他推行“仁政”、“王道”政治主张的始终,他是当时论孝最多、最充分的思想家。文章以《孟子》为依据,全面分析、归纳了孟子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建树孝道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孟子在孝文化建设史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一书一说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载孟子言论而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各国陆续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反对这些促进封建制度确立的改革,他认为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统一。实行“仁政”首先应从恢复井田制开始。在政治上他主张保持以“亲亲”为核  相似文献   

11.
汉儒之"井田梦"与"奉天法古"的破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田制"作为儒家乌托邦式的理想,始创于孟子,后被汉儒所尊奉,视之为最完美的土地制度,并为之摇唇鼓舌,力主加以恢复,终于酿成了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王莽作为汉儒"井田梦"的试验者和牺牲品,走上了孟子早已设好的祭坛.  相似文献   

12.
说到商鞅变法,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废井田”,其实商鞅是否废了“井田”,还是一个尚待考证的问题。最早言及商鞅“废井田”的是董仲舒,他说:“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汉书·食货志》)但是,在先秦典籍和《史记》上,似乎都无商鞅“废井田”的记载。那么,董仲舒的商鞅“除井田”说又从何而来? 我们知道,战国时的孟轲曾对井田作过乌托邦式的描述,提出了正经界的说法。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膝文公上》)孟轲认为井田制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13.
“井田制”作为儒家乌托邦式的理想,始创于孟子,后被汉儒所尊奉,视之为最完美的土地制度,并为之摇唇鼓舌,力主加以恢复,终于酿成了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王莽作为汉儒“井田梦”的试验和牺牲品,走上了孟子早已设好的祭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稿》修改本第一册第186页说,“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井田制。井田即方块田,在甲骨卜辞中作田、(?)、(?)、(?)等形。”又在第243页说,“周代的井田制承袭于商代而有所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亩制和比较完整的灌溉及道路系统,是井田制的完备形态。”这些论述都是来源于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说:“殷代是在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从甲骨文字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在卜辞中常见的田字就是一个方块的图画,殷代必然有四方四正的方块田,才能产生出那样四方四正,规整划分的象形文的田字。”又说:“周代同样施行着井田制。”总之,“殷、周都实行过井田,从种种资料上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查阅了商周遗留下来的有关资料,都无法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收聚了汉代及汉代以前使用的汉字,汉字是音义的载体,透过它往往可以窥探到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诸方面的实情。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田部》的全部汉字入手,探求古老的井田制及井田文化。井田制是与农业生产排水和灌溉密切相关的一种土地疆理制度,也完美地把当时的政治、赋税徭役、城乡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它是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序,是推动当时整个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井田制虽已没落,但后代的土地制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都有它的影子。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中,成为后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对井田之中的公田与私田,都是以一种静态的角度来研究,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差。井田制作为一种制度,从产生之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必然开始发生细微的变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了原有的公田、私田之外的其他田类。而产生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制上的弊端。通过税法与公田、私田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税收制度其实是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紧密关联的,其是作为中央集权的手段和表现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收聚了汉代及汉代以前使用的汉字,汉字是音义的载体,透过它往往可以窥探到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诸方面的实情。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田部》的全部汉字入手,探求古老的井田制及井田文化。井田制是与农业生产排水和灌溉密切相关的一种土地疆理制度,也完美地把当时的政治、赋税徭役、城乡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它是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序,是推动当时整个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井田制虽已没落,但后代的土地制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都有它的影子。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中,成为后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井田制"的是与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曾经充当过奴隶制和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同时又培植过早期的工商业经济。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确立,其“进步性”是值得怀疑的。而孟子为了维护土地国有制,才美化历史上的“井田制”,其设想蕴含的是一种实现社会公正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所谓“井田”,实际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由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而来,因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而名。井田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长期实行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