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教学片段一】师:海面上有时候会怎样?生:海面上有时候波涛澎湃。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怎样?生:(读课文句子)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什么特点?生:宁静的特点。师:很对。(板书:宁静)【教学片段二】师:(课件出示海面静止的画面)浩瀚的大海有时会“发脾气”。大海“发脾气”时,海面上是什么样的情景?生:海面掀起高高的浪,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发出可怕的声音“轰!”生:刮起狂风,下起暴雨,大浪有十几层楼那么高。(下面有学生忍不住发出惊叹)师:(课件出示海浪汹涌澎湃的情景)你会用哪个词说这情景?生1:波涛汹涌。生2:波涛澎湃。生3:巨浪滔天。生4:惊涛骇浪。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波涛澎湃)这些词都是讲——生:波浪很大。师:海面上波涛澎湃,这时,深深的海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海底瞧一瞧好吗?(课件创设情境:画面由狂暴的海面逐渐转到黑暗的海底)师:我们现在置身海底了,你有什么发现?生1:海底没有一点波浪。生2:好黑呀,有点儿可怕。生3:静悄悄的。师:海面波涛澎湃,海底却一点波浪都没有,静悄悄的,句中哪个词描写了这种情景。生:(...  相似文献   

2.
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海面上波涛澎湃(pengpai)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最强烈的阳光也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shuo)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相似文献   

3.
【案例】2003年4月,哈尔滨市逸夫学校王亚彬老师参加语文学科市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上了一节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的阅读课。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有关海底世界的电影片段,并复述课文内容:“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学生纷纷议论:“哇!真神奇!”于是,教师马上追问:“对于神秘的海底世界,你们都想了解些什么呢?”借此引出举办一次“海底世界”的展览,并研究要成功地举办这次展览都需要做些什…  相似文献   

4.
龙韦宏 《湖南教育》2006,(8):15-15,13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教学片段一】师:海面上有时候会怎样? 生:海面上有时候波涛澎湃。 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怎样?  相似文献   

5.
难点及分析 《海底世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组的一篇生动有趣、知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的难点是了解海底世界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同时,要搞清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海底世界的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又造就了奇异的景色。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如:黑暗中闪动的光点意味着海底有许多鱼,宁静中的窃窃私语声说明动物很多。可见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与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  相似文献   

6.
金铭 《教学随笔》2010,(1):49-49
看似宁静柔和却暗藏澎湃的夏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临了,我迎来了我的初三,与小沫的分别也真正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海底世界》一文第2、3自然段,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提问:海底有光吗?“没有。”“有。”海底有声音吗?“没有”,“有”。显然出现了两种答案。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中有两处这样写的,“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探水鱼在游动。”“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就说明海底有光,有声音;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大海500米以下全黑了,光线射不到海底。无论海面上有多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  相似文献   

8.
海底村庄     
距离红海苏丹港不远的海面下13.7米处,有一个海底村庄。这个村庄住有20余户家庭,共50人左右。虽然海面上波涛汹涌,但海底村居民的生活却异常宁静。原来,这个海底村庄是科学实验的产品,建于1912年6月20日。当年,西欧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像鱼类一样,长期生活在水底下,于是提议建立海底村庄。一位名叫柯  相似文献   

9.
虽然,没有亲自去领略过海的烟波浩淼,没有一睹过海的澎湃磅礴,深邃与博大,也没有感受过海的宁静与深沉,但却对海有着一种执著的情感。鲁彦的一句“喜欢海,溺爱着海”,道出了他与我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我遇到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学习“……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 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 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 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这一段描述时, 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地球  相似文献   

11.
1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的方法。(1)从课题着眼 ,据此发问。如《茅以升立志造桥》 ,为什么要立志造桥?怎样立志造桥?“立志”能省去吗?又如《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夺?怎样夺?能去掉“飞”字吗?(2)揭示矛盾。即把课文中看似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海底世界》中“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 ,海底依然很静”一句 ,既然“澎湃”又何来“宁静”?从而使学生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奇”。(3)辨别差异。即辨别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段落所表达的含义的不同。如《小英雄雨来》“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我们的祖国”这…  相似文献   

12.
麻线     
1940年冬日的那丝麻线 带着淡淡的苦涩 织成了一篇宁静的序言 1949年夏季的那缕麻线 伴着铿锵的语调 立下了一句句澎湃的誓言  相似文献   

13.
夏夜的校园充满诗情画意,宁静却不寂寞,黑暗但不阴森!一个人走在弥漫着桂香的树林,那比一条小鱼在大海深处的珊瑚丛中漫游。迎着花香追溯源头,一阵清风让我失去了方向,慢慢地走,漫无目的。希望能再一次闻到花香,  相似文献   

14.
海底世界     
正课文: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在习作中常常出现写完一段后不知怎么写出下一段的问题,有的同学干脆直接把下一个意思生硬地写出来,结果两个自然段之间看上去明显“脱节”。这里结合课文给大家介绍几种自然段的过渡方法。设问法。从一个意思换到另一个意思写,有时可以设问一句自问自答,然后再完成内容上的过渡。如《海底世界》第二自然段写大风浪中“海底依然很宁静”,下面接着写宁静中的“动静”,于是第三自然段开始出现了一个设问句:“海底是不是一点声音没有呢?不是的。”一问一答中,就让人明白了下面要写的内容。承上启下法。在两个自然段之间写上一句话,既能承…  相似文献   

16.
《海底世界》教学片断:师:蓝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海鸥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大海多美啊!起风了,海浪跳跃起来,你们看——(课件出示:波涛澎湃的海面)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时候的海面呢?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田园诗确实具有一种和平、宁静、恬淡、幽美的风格 ,如《饮酒》、《时运》等篇。读着这些诗句 ,一幅幅宁静幽美的农村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人在全力表现着大自然的美 ,他用自己摆脱黑暗官场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激情拥抱着本来就有秀丽、幽美一面的自然景物。读过这些优美的田园诗的人 ,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交的时代 ,当时社会极端黑暗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 ,农村中的现实生活是极其残酷的 ,那么 ,在陶渊明的笔下为什么竟会出现如此宁静美丽的画面呢 ?的确 ,在陶渊明四十余首田园诗中 ,尽管也有…  相似文献   

18.
不管是湘西古镇的流浪歌手,还是声音稚嫩的小女生,和她们的偶然相遇,都像遇见黑暗里的点点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路——馨讲述第一个故事:在夕阳的照耀下,湘西凤凰小城祥和、美好,虽然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照相机不断闪光,却掠夺不尽这里隐匿的宁静。寒假,和爸妈一起,我们  相似文献   

19.
告别悲观     
《新作文》2006,(4)
桌上有半杯水——这是事实。桌上只有半杯水——说得没错。桌上还有半杯水——我看到了你的微笑。由此可见,不易改变的是这个世界,可以改变的是你的心态。面对同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却乐观于门内的宁静;有人悲观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却乐观于门外的自由。悲观与乐观,不同的心态,我要说:告别悲观。实验失败了,有人说:1000次的惨败,你该收手了吧!爱迪生却告别悲观:1000次的失败起码告诉我1000种材料不能制作灯丝。终于在他的坚持下,灯泡发明成功了!他若没有告别悲观,那人类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细胞衰竭老死了,有些人悲观地…  相似文献   

20.
萧红、迟子建这两位从东北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女性作家,有着同样强烈的乡土意识。但在具体内容和情怀的表达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萧红带着满腔的沉痛和悲愤揭露东北的蛮荒愚昧、丑陋黑暗,意在批判和启蒙;迟子建却是怀着异常的温情和眷恋书写乡土的纯净和谐、宁静朴素,意在缅怀与挽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