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相当复杂,但呈现出严格的规律。该语式在表示比拟的意义时,存在“YW”的预设义;在表示比较的意义时,其语义预设与“W”的性质有关:当“W”不是“大、小”类词时,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是“大、小”类词的消极成分时,同样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为“大、小”类词的积极成分时,不一定具有“YW”的预设义。也就是说,并不预设事物具有积极成分的概念意义所表达的性质,而是表示整个概念范围。  相似文献   

2.
徐国平 《南昌教育》2004,(10):10-11
清朝教育家戴震,少年时就是一个善问乾。据说,他10岁时,老师给他上课,《大学》所写乃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下来的?他反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朱熹在注释里说的。”师答。“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南宋时人”,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东周时人”。“东周和南宋相隔多少年?”“两千多年”,“既然两个相隔两千多年,朱熹何以知  相似文献   

3.
一、处   “留恋处,兰舟催发”,“处”字课本未注,大概因其浅易。不少人望文生义,讲成“处所”“地方”,失之。这里的“处”相当于“时”“际”,全句谓:正当依恋不舍之时,船家催促说船要开了。“处”作“时”解,诗、词、曲中例甚多,兹各举一例。杨万里《儿啼索饭》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落斜窗满寺钟。”辛弃疾《踏莎行》词:“最无聊处秋光到。”《汉宫秋》剧二:“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这三例中的“处”只可作“时”讲,否则不通。故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异”文资料。“留恋处”——本作“方留恋…  相似文献   

4.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5.
“绿营”一词中的“绿”,有两个读音,一般字词典中规定读“lǜ”时指颜色,而读“lǜ”音时义同“lǜ”,主要用于“绿林、绿营、鸭绿江”等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6.
比况结构中的"样"字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5个比况助词中,“样”是使用率最低的一个。“样”字结构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比喻,在单句中充当定语和状语,作定语时必须带结构助词“的”,作状语时可带可不带,作谓语或分句时则一律不带;“样”一般与喻词“象”构成“象X样”结构,其“X”通常是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7.
一、找“手”,设疑激趣导入 先设计一只手的轮廓,将课文中的五个片断分书于五指,再设疑点拨:人人都有手,手能谋生创造财富,请同学们看看小说中孔乙己的手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样设疑并辅之以图示化板书,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经过讨论归纳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五个片断都与“手”有关,“手”演绎出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排”时的可鄙,“偷”时的可耻,“教”时的可叹,“罩”时的可笑,“摸”时的可怜,“走”时的可悲。孔乙己完全可以凭一双手自食其力,可他却从开始“排”的得意炫耀直到结局‘‘摸”时的倾其所有,从用手抄书到偷东西,甚至沦落到用手走路的这一悲惨结局。做这样的导入,既能基本理清全文的情节脉络,又能为分析主题打下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8.
黄作见 《四川教育》2005,(11):34-35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前加“相机”二字,正说明“诱导”的成功与否关键在“相机”,即运用“诱导”的时机恰当与否。我理解,“相机”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密切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当学生思路不畅时,当学生向最近发现区跳跃时,通过教师的每一次启发、每一次点拨促使学生思维通畅,进入深刻理解的境界,进入最佳发展的状态。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卧薪尝胆》时,是这样运用教学机智的——  相似文献   

9.
《雨霖铃》商解二则江苏如皋市如城一中周建成一、处“留恋处,兰舟催发”,“处”字课本未注,大概因其浅易。不少人望文生义,讲成“处所”“地方”,失之,这里的“处”相当于“时”“际”,全句谓:正当依恋不舍之时,船家催促说船要开了。“处”作“时”解,诗、词、...  相似文献   

10.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11.
蒋岳庆 《江苏教育》2011,(11):53-53
儿童研究.这样一个极富“热度”的词语,已经渗透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学科教学在研究“儿童学习的有效性”。德育在研究“儿童道德的成长性”.学校文化在研究“儿童的独特性”……“儿童”成了林林总总的“说法”,概念不一的“名词”。可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环境却是被“污染过的”。学科在研究儿童学习有效性时,潜意识中仍然指向分数;德育在研究儿童道德成长性时,依然到处“贴标签”;学校文化在研究儿童独特性时,却演变成“惟一性”。  相似文献   

12.
一、补。古文十分简洁,其中有相当多的省略句,译时须将省略的成份补出来。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后、“三”后均省去了谓语“鼓”,译时就须将省去的“鼓”之义“击鼓”补出来。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五”后省去了量词“座”,译时须将省去的量词“座”补出来。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十”后省去了量词“分”,还省去了结构助词“之”,译时就须将“十一”补充为“十分之一”。 二、删。古文中有些虚词,现代文中已不用,且不翻译也不影…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大陆人民就知道东南海中有个“岛夷”,即今天的台湾。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篇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以山势…  相似文献   

14.
指示代词“每”与“各”都具有与其它词的组合能力,但具有不同特点。(1)“每”的组合能力比“各”更强,但在和组织、建制类名词组合时,“各”更灵活。(2)在指代事物的类别时,“每”在语义上比“各”更具有确定性。(3)在数量词组合时,它们在语义用上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5.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6.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天天”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相似文献   

17.
在表示被动关系时,二词用法相同,但“吃”更强调不幸;在表示因果关系时,二词均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但“被”还可以表示“结果”;“吃”常用于“遭受”义,而“被”没有这种用法;就总体而言,“被”常用作书面语,“吃”则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故二词有显的野之分。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写作议论文运用例证法常见的毛病是:选例时不善筛选,以多取胜;组例时随意安排,不合逻辑;叙例时“水分”太多,定向不明;用例时以叙代例,“例”“理”分离。  相似文献   

19.
【小引】要使心灵火花进射,情感潮水奔涌,都需要借助外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因为“登山”、“观海”时“山”99与“海”的外力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发生了碰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时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一池春水”而使然。  相似文献   

20.
李庆 《中学物理》2011,(1):32-33
在运动学竞赛辅导中需要弄清“四线”,这“四线”是指:“路程”、“位移”、“相对路程”和“划痕”.这四条线的长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相同的,例如当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路程”和“相对路程”是相同的;当物体的运动轨迹不出现重叠时,“相对路程”和“划痕”是相同的;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相对路程”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