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67年,斯克里文(Scriven)在对目标导向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游离模式”。他主张,为了降低评价活动中方案、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图的影响.不能把他们的活动目的告诉评价者,这种不受预定活动目标影响的评价模式被称之为“目标游离模式”或“无目标模式”。它与泰勒模式、CIPP模式的最大区别足: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方案制订者预定的目标,评价活动从反映管理者、决策者的意图转变为反映局外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浅析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目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是由一元化到多元化,教育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基础,以促进社会进步为主导,寻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平衡和理性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平衡,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评价模式中一元化的桎梏,建立新型的、符合时代发民的、适应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转变,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评价模式中一元化的桎梏,建立新型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适应新的教育价值取向特点的教育评价模式势在必行;在教育评价目标上,充分反映人与社会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在教育评价内容上,要体现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评价不是为了选拔、淘汰,而是为了发展、提高;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应成为当今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冰 《教书育人》2006,(1):39-4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顾客”这一概念被引进教育领域,“顾客满意”被当作教育评价的标准,并用顾客的标准评价教育机构服务的质量。“顾客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机构的服务功能,强调学校要对社会需要保持敏感并及时做出反应,对于促进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推动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课程评价的实质是课程实施后的价值取向。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学生获得教育的质量,它不仅反映在就业数量上,更主要反映在就业的质量上。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应突破传统的仅仅以学校为参照对象去制定评价标准的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求,所以课程评价应以是否符合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既是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又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作为一种对高职教育价值的判断,其价值取向的生成不仅要关照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内在规律,还要致力于对当前高职教育质量发展呈现“三大逻辑”转向的实然状态背后隐藏的价值倾向性的完善,从而以能够引导高职教育实现“三大逻辑”转向的理想样态为追求,构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应然价值取向:以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为坐标参照,革新评价理念导向;以尊重并回应多元利益主体诉求为基本立场,突破评价难点;以高职教育质量文化内生为引擎,重置评价重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应然价值取向的规定性,通过确立评价育人新理念、健全内外评价联动新机制、创新有效评价新实践来优化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路径,引领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评价及其标准反映了教育行为的不同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学生及其家长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各有禾同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升学考试”为目标的两种不同教育评价尺度。正确认识两者的冲突并寻求解决冲突的策略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周艳 《柳州师专学报》1996,11(4):48-51,59
教育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检测手段,还包含了价值的判断和指向。本文通过美国诸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变化,揭示出其价值取向的转换,即美国教育评价经历了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向个人需求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转化,这与美国社会变化发展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临床”教师教育理念对教育硕士课程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颠覆了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建构模式,形成了由课程主导系统、支持系统、评价系统三大系统有机整合而成的“临床”型课程建构新模式,鲜明地凸显出以“临床实践”为核心交织安排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课程、重视临床伙伴关系和教师教育者团队等课程支持系统的建构、通过外部“临床标准”和实践取向的内部评价为课程导向及提供保障等特征。美国“临床”型教育硕士课程建构模式对于我国推进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尝试建构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构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社团建设、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评价改革是我国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征,科研评价有其特定的目标定位、价值内涵和评价标准,分析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现实困境,存在评价目标不清晰、导向不明确、指标设置不科学等现状。解析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运行机理,包括内涵界定、基本原则、评价要素等,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实施路径,构建以“质量效力”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以“职业教育”为类型特色的评价标准、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内容和以“多元分类”为模式的科研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0.
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能够反映出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和人的价值的认识。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直接支配或决定着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初中语文学业测试评价逐渐从原本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突出教育的内在价值。本文重点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学业测试评价的发展导向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1.
陈伟国 《职教论坛》2006,(2S):20-22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教育评价主体对教育评价活动价值的稳定认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通过目标、行为控制人的发展;通过过程、方法推动人的发展;通过尊重、参与服务人的发展;通过协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强化评价对象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并且在主体多元的进程中实现了教育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社会服务评价是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领域。当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及外部评价存在思想认识需要扭转、评价指标维度有待拓展、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亟待提升、过于“物质化”的社会服务倾向值得警惕等问题。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服务的应然内涵,高校社会服务评价应秉持“大服务观”,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突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导向,引导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实际效能;紧扣学术内核,拓展社会服务的参与群体和增强专业性;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重视对社会服务隐性价值的考察;更新评价理念和机制,切实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就业导向的视角,对我国高职院校现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社会需求的基本价值取向(就业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评价模式,并通过实例,从界定评价内容、模拟评价情境、确定评价要求、确定评价人员等几个方面对评价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考试机构的重视.教育评价工作开展的好坏已经成为一个衡量考试机构的水平标志,反映出考试机构的竞争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把教育部考试中心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服务教育、面向社会的专业化考试与评价服务机构”,并将评价工作列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从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评价经验入手,目标为建立适合中国的教育制度的评价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南针”。我国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并始终存在着工具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论争。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极度工具主义价值取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体现为:过分追求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导致职业教育多重价值的流失;以“就业”为唯一的办学目标,导致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以“工作过程需要”为唯一依据的课程设置,导致了职业能力内涵的片面化。当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调整教育目标,使之从培养“职业人”向培养“完整的人”转变;调整职业能力培养面向,使之既能面向当前确定性的职业要求,更要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职业要求;调整社会功能,使之从“社会阶层的筛选机制”向“社会公平促进的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7.
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价值要素.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质量常常被理解为“学业成就“,由此形成评价中小校教育质量的“学业至上“价值取向,并导致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误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需要从“学业至上“向“社会满意“转变,以“学习成就“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使学生的发展真正切合社会期望.  相似文献   

18.
教育美学取向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育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感知、理解、鉴赏等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旨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感受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消解评价在教育活动中的功利价值,真正发挥评价对于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从理解的视角出发观照师生课堂体验,以鉴赏的态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辩证性阐释,以发展为导向回应教育本体,是教育美学取向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立场。在实践中,要求评价者建立教育美学取向的评价观,在评价中弹性把握评价标准,促进教学与评价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CIPP评价模式又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由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个评价环节组成,是在泰勒的目标导向模式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发展需要时应运而生的。其中,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为计划决策服务;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确定了方案目标之后,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为实施决策服务;成果评价是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也即终结性评价,为再循环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实质上是一种认知论,人类认识过程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评价指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需要的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评价的主体有个人、群体和社会。检验评价的标准有实践标准和价值标准。将评价作为认识过程的内在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