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张报纸的面貌如何,反映了办报人的思想、业务水平。有一支业务精湛的编辑、记者队伍,反映到报面上来,报道和文章必定是高水平的。因此,要提高报纸质量,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有一支业务上过得硬的队伍。而要培养一支过得硬的编辑、记者队伍,非要抓业务学习不可。钻研新闻业务,涉及的方  相似文献   

2.
怎样提高出书质量,本刊已经先后发表了三篇评论性文字,就抓好选题规划、搞好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出版社的整顿,谈了一点粗浅的意见,以引起出版界的同志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但是,从精神产品生产的特点看,要提高出书质量,开创出版工作的新局面,仅仅依靠出版社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依靠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建立起一支宏大的作者队伍,把各方面的著译力量组织起来,为繁荣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报纸专刊部一般记者很少,有的报社专刊版没有记者,只有编辑。因此,稿件主要靠业余作者提供。一日通讯员来稿少了,好稿少了,专刊版就难办了。 专刊编辑总不能顺其自然,“潮涨吃鲜,潮落点盐”吧!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办好专刊,保证和稳定专刊的质量,专刊部就必须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专版专栏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4.
"好书要靠好作者"。作者对出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成熟、发展的作者队伍是做好出版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科技图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竞争作者资源、维护作者资源至关重要,因为编辑的策划思路最终要通过作者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作者资源的建设是科技编辑  相似文献   

5.
一支强有力的记者队伍在去年整风的第三阶段,山西日报编辑部会发动全体工作人员检查了领导,检查了几年来的报道工作.在检查中,大家一致认为几年来报纸的报道质量是在不断提高,但大家又不满意这种提高的速度,并检查出了报道工作中的不少缺点.这主要表现在报纸对各项工作的报道不够及时、准确、有力.形成这种缺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重要原因之一,则是缺乏一支强有力的记者队伍.几年来,一些观察能力较强,善于写作的琵者,几乎全部辑作了编辑或领导工作.省委和地方党委虽会下决心给配备了一批地方记者,这些同志也熟悉地方工作和当地群众的情况,但是不熟悉编采业务,常住下面,没有人带颔提高得不快,编辑部常常依靠不上;  相似文献   

6.
一个报纸副刊编辑是否称职,评判标准很多,但最根本要看他是否具备这样三种意识:作者群体意识、业务过硬意识和精制标题意识(或叫画龙点睛意识)。 1.要确立拥有作者的群体意识。报纸副刊和正刊的作者队伍不尽相同。正刊除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记者外,还有一个可观的有组织有领导的自上而下的通讯网络和通讯员队伍。副刊没有这个。它主要靠自由来稿和重点约稿,这就要求副刊编辑广泛自觉地联系群众,团结作者,及时热情地  相似文献   

7.
在办报中,从总编辑到记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读者的承认,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对社会的前进有所推动和促进。而找准编者与读者的共同点,做好共同点上的文章,才能把报纸办好。 找准共识点 在办报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记者、编辑花费大量劳动,精心编发的认为是重型炸弹的新闻稿件,发出去却没有什么震动,引不起大的反响,甚至有的读者不买帐。这说明报纸的编者与读者对报道内容的看法有差异。某报社曾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就发展高效农业的宣传,抽调一位副总编辑带领几位得力记者,用几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采写了6篇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大学出版社得到迅速发展。大学出版社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要办好大学出版社,就要有强烈的作者意识,构建高层次的作者队伍,紧紧依靠一流作者,才能获得高质量的书稿,编辑、出版更多的精品图书。  相似文献   

9.
北京军区战友报社编辑部从1998年初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评报制度,由内部关门评稿改为请专家学者和基层部队官兵来评;由单纯评优质稿、好版面改为对整个报纸宣传品头论足。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社编辑记者队伍编写“精品”的积极性,促进了编辑部对报纸宣传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增强了报纸宣传的指导性和可读性,编辑队伍素质和报纸宣传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任何一种报刊来说,办得好与坏直接取决于可供选择的稿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而稿件的来源仅仅依靠本报(刊)记者的采写往往显得局限片面,特别是对于一些主题专栏、专版,因为内容受主题限制,采稿面往往很窄。在这种情况下,版面要想办得有深度有分量有趣味,也就是要想“出彩”,就必须广泛调动基层作者对该版的关注热情,提高其专门为版面提供独家新闻线索及写稿的积极性,不断汲取来源于基层火热生活中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报刊才能办得鲜活生动,才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编辑有意识地组织培养一支精明强干的作者队伍,是促使报刊版面不断出新出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办报纸,建设一支精干的编辑队伍,至关重要。陈迟同志的这篇文章,大声疾呼地提出了培养和加强编辑力量的问题,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全国各报编辑队伍的状况虽各有不同,但文章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具有普遍性。希望大家给我们写文章,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同意见也可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巨匠,也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四十余年,主办、指导、编辑过十三种报刊,接触过大量的工农通讯员、初学写作者和青年作家.他对这支数量可观的作者队伍非常重视,把它看成"国家未来的一支巨大的力量",认为作者中间有"很多才华出众、勇气过人的有用之材".他满腔热情地对待这一大批作者,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成长.他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也是无产阶级新闻和文学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对我们的编辑记者具有莫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高尔基不知疲倦地帮助作者,"如果他发现的不过是天才的火星,那他就努力使其变成熊熊燃烧的大火,决不吝惜自己的精力".在1908年以后的二十几年中,他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于初学写作者的指导工作.他写了数以千计的信,连最天真的询问也要回答,不管它来  相似文献   

13.
编辑退稿时如何稳定作者队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者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编辑退稿时如何才能稳定作者队伍呢? 一、凭情感力量打动作者 情感的力量是无形的、深沉的,文稿是联结编辑和作者的有形中介,而情感是牵引编辑和作者的内在力量.这就要使作者在接到退稿信息时不成为一个消极的、一蹶不振的挫败者.作者的写作目的、投稿动机与退稿事实形成逆反状态时,作者会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价值冲突与期待分裂感,出现焦虑、失望的情绪,其苦闷的心态需要编辑主体的情感予以慰藉.  相似文献   

14.
树立良好的文风,每一个动手写文章的作者要负责任,书籍、报纸、刊物的每一个编者也要负责任.如果把良好的文风比作一棵美丽的花,那么这棵花是由作者和编者共同培育起来的.作者和编者一般合作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也发生争论.争论常常起于修改稿问题.有的作者说,编者不应该随便修改作者的稿子,编者的修改会破坏作者的风格:有的编者说,修改稿子是件苦事情,没有哪个编者特别喜欢改稿子,只是有很多稿子非修改不可.有人说,应该"文责自负",有人说,编辑部"有删改权".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知道编者的一些甘苦.我觉得,只要大家想到作者和编者是共同为读者服务的,是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新闻队伍,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愿望,是提高报纸质量和宣传效果的可靠保证和根本出路。 编辑工作做为报纸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质量和水平取决于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编辑本身的基本素质——政治意识、业务能力和人格修养。 强化四种意识 提高编辑水平 报纸编辑工作作为一个过程,它贯穿着报纸组织报道的始终。与记者工作相比较,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工作对象是稿件,其任务是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总体设计,并通过对稿件的选择、修改和编排,把好的内容,通过好的形式,组成好的版面奉献给读者。因此,报纸编辑素质的提高,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引导舆论意识,众所周知,新闻的重要功能就是引导舆论。怎样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就要求报纸编辑具有强烈的舆论引导意识,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党和国家的大局,时时刻刻装着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强化舆论引导意识,需要编辑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编辑实践中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作者,同是办报的主体力量,可谓目标完全一致。但正如一切事物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一样,他们之间也存有矛盾。其表现,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如对于稿件的改动,编者与作者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或不尽一致。一篇来稿,不经编辑做任何改动即原封不动见报发表的,实在是太少了。绝大多数都要或多或少做些改动,有的,则须动“大手术”。对于不很成熟的作者,你做何改动,他不大在乎。而对于那些成名作者,似不那么简单。他们也重视自己的稿件能否见报,但更看重见报的质量。况且他们之中确有一些水平高于编辑一筹,如此,编辑的某些改动就有可能得不到作者的认同。有人碍于情面嘴上不说,但不等于没有意见。  相似文献   

17.
袁海涛 《新闻窗》2011,(2):42-42
与编辑记者不同,报纸的编务就是为报纸的记者编辑服务,虽然很紧张、繁杂、琐碎,但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想办好一张报纸,必须有一支得力的编务队伍作保障。而要真正提高编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有认真负责的精神、细致科学的态度,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为采编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五个一”活动是齐鲁晚报从2001年4月起开始的,目的在于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采编队伍和新闻工作中,让青年记者编辑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关心百姓,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采编队伍。  相似文献   

19.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了30多年,除了“文革”期间“靠边站”以外,一直都是理论宣传部的负责人之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搞好报纸的理论宣传,需具有三个重要的条件: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定期制定切合实际的宣传计划;2、要努力组稿,扩大稿源,建立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作依靠;3、有一批具备一定素质的编辑,善于联系作者,处理稿件。这三条都要求我们同专家、  相似文献   

20.
作者提笔,心中应时刻想到广大读者,唯有尊重读者,作者才可能写出受人欢迎的佳作;编辑则除了亦应时刻想到读者外,还应始终想到作者,这样才能在刊物周围组织起一支忠实的笔耕队伍,共襄盛举,开垦好刊物园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报刊除了因种种可以谅解的客观原因,无法退稿外,对在该刊上刊登了作品(特别是短小的补白)的作者,也取消了寄赠样本(张),实在令作者大有稿一登、茶就凉之感。由于目前我国的出版周期还较长,因此常使一些未收到样本(张)而只收到稿费的作者大惑不解一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