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道德"渗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即寓道德教育于人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幼儿德育,通俗的理解就是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幼儿德育行为的发生有其不以成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外皮亚杰的认知学说、布鲁纳的发现原理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幼儿德育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情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3.
何云 《教师》2012,(27):121-121
对于教育,我们的先辈给我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对教育的各种试验都逐渐走向常规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探索,也许,从国学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中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刘巨广 《天津教育》2007,(12):22-22
一、“纪律教育”与“活动感受”相结合 德育和智育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思维的参与。相比较而言,智育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德育则需要学生意向型思维的参与。意向型思维的特点是情感性和体验性。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应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活动途径和情感途径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如,我校一位教师对一个纪律意识差的学生进行了多次说服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职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德育、法育水平的培养,在所有学科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德育、法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课程教材中含有很多的德育、法育因素,教师通过讲解教材、正常教学就能对学生起到德育、法育作用。不过,中职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法育教育不应只停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的内容,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合理的开拓,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增加一些趣味性,让学生更加轻松自然地进行德育、法育学习。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智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形式单一,气氛沉闷,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设法构建趣味化道德法治课堂,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并在课程学习中增强实践智慧,探索大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小学道德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去构建"童趣课堂",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去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有自身的现实境遇,那就是世界、人和教育的技术化、机械化。教育回归生活,实际上就是回归人及人性本身,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生活德育论或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则是德育领域的"人道主义"。生活德育有自己的鲜明主题,而其主题就在于如何理解生活、道德与道德教育这三个关键词上。生活德育论实际上是德育的一般原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强调生活德育论了,生活德育论也许才是真正实现了。但学校非生活化的严峻现实是对生活德育论的巨大挑战,这一局面如果不能扭转,生活德育论也许真的没有未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遇到了许多的疑问和困境。思想道德修养属于人生内在修养,学生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传统的说教讲授教学方式无法触动他们的道德情感。因此,许多学生甚至是一些任课老师都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没有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咖啡屋文化"的理解,阐述其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模式的启发,结合德育发展模式,设计出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把该模式称为"咖啡屋"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能力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说服力、吸引力呢?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道德观念维新和德育范式转换。所有高中政治教师都面临着课堂教学理念、内容、模式、方法的全面创新,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敏锐性与创新力,认清时代指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道德教育空间,寻求新的时代张力。笔者以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赢得教育主动:  相似文献   

10.
曹树 《早期教育》2005,(12):10-10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德育规律.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也要适时渗透道德认知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育哲学认为,幼儿德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宿都是幼儿的生活实践活动。而道德是生活的,生活是游戏的原型,游戏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游戏是自带德育资源的天然德育途径,游戏的过程便是幼儿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教育者应尊重幼儿好游戏的天性,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习得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练习道德行为。道德认知的习得需要游戏规则的约束及游戏过程中与教育者的对话和交流;道德情感的发展要通过游戏来丰富、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道德情感,并通过游戏表达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锻炼要通过教师的介入与过程性评价来为幼儿树立信心与决心;道德行为则需要在游戏中借助教育者的指导,反复练习。同时,需要通过游戏伦理共同体的建设来促进幼儿道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运用童话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适应了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使幼儿在欣赏童话的同时能轻松地理解童话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研究选取中班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教育实验的研究方法,以童话为德育素材,并以幼儿道德教育的不同方式为着眼点,考察了以童话为素材的道德认知教育在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及道德认知教育中童话的应用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熏陶与教育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道德熏陶和教育在一个人性格形成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迹,甚至会影响一生。因此在学前期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德育应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颇,现行幼儿园的德育存在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与时代相脱节、与幼儿认识水平相差异、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脱离;德育方法陈旧,仍以说教和榜样为主。以上种种严重导致了幼儿园德育的低效性。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尝试运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来探寻解决德育低效的对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发展幼儿的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情感是情绪情感发展、分化和深刻后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幼儿的道德情感,我们从培养幼儿"三心"开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期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期,传统的幼儿德育由于忽略了道德认识的“有效性”问题,使得幼儿的道德认识在向道德行为转化过程中受到若干外在条件的限制,缺乏流畅性、稳定性。我们应该遵循全面性、适应性、超前性、主体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充分运用德育活动、游戏、生活等多种教育途径,更好的促进幼儿有效道德认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幼儿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和终身德育的基础。广义而言,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檀传宝、黄人颂等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指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其核心价值观为正直、诚实、勤劳、团结、勇敢、坚忍、仁爱、自律、快乐等。就目前幼儿德育而言,从总体来看,还是以单向的传授和灌输为主,教师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7.
幼儿情感教育的德育心理学原理王纬虹,曾欣然自从《谈谈对幼儿品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一文在《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发表以后,不少幼教研究者和教师先后向我们提出了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有哪些心理规律的问题。本文拟从德育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科学道德价值观和德育思路在于从科学和道德的相关性出发,阐释科学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所有的科学都具有道德价值。科学的德育思路体现在大学与大学课程的目标应该兼顾科学与道德,设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道德课程,深入挖掘各门学科的道德文化价值,发展公共生活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9.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程专门化是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形势下,探讨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序列化课程问题,对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但是,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这项工作的研究。我国广州等开放城市在此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就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小学的思品课而言,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缺乏分层次有序列的目标要求,从小学到初中各年级、各学期究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