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小学数学操作教学之“四化”卞惠石一、操作要求准确化教材中的图例,并非统一的操作模式,它需要教师仔细揣摩,把握住各自的要求。如“20以内的进位方法”,从单元的整体看──教材中安排了15个例题,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先让学生操作建立“凑十”的表象(6个...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采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的,即先把第一个加数凑成十,然后再算10加几。同样是凑十法的思想,但由于例题编排方法不同,教材中得数是11——15的进位加法例题和得数是16、17的进位加法例题的计算思路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贲友林 《云南教育》2001,(21):40-41
“9加几”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11~20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凑十法”计算8加几、7加几……的基础,因此,“9加几”的教学是这一单元的重点。“9加几”的学习也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教材通过例1的演示操作来体会凑十的方法和过程;例2要求学生用小棒或圆片相加的过程来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例3只给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摆实物来算出结果;例4则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的内容 ,包括教科书第5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50 -51页的“想想做做”的第1 -6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能根据一幅图同时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的基础上 ,通过一图四式组织教学的。从联系场景图计算结果 ,到自己看图列出相应的一组算式 ,逐步体会、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按照新课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所提出的要求 ,本节课提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由于算式中数多、计算步骤也比较多,往往会算得很慢又容易出错。怎样才能算得既快又不会出错呢?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细心”。所谓“一看”,就是要看出算式和数的特点;“二想”,就是要结合算式和数的特点,想出适合此题的运算定律和性质;“三细心”,就是能够正确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时认真仔细不出错。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几道例题吧。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2、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教具、学具:投影片、二种颜色木块教学过程:一、旧知识引进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相似文献   

7.
教学得数是11的加法,要通过从实物到图形再到算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汁算方法——“凑十加”,为后面学习得数是12、13、……18的加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实物演示,教学9+2=11,初步观察“凑十加”的道理。在进行了10加几的基本训练后,启发学生思考:“学校先买来9个红皮球,后又买  相似文献   

8.
〔教材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四册P88 -89内容。教材分析〕数学苏教版第四册数学教材“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单元中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材编排与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样 ,都是先从一幅情境图编出三道应用题 ,列出三道算式 ,再观察、比较得出关系式。教学结构的相同有利于学生的迁移推理。笔者认为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学的 ,学生已经具有了类似的推理经验和方法 ,同时 ,学生在学习减法验算时 ,已经初步认识了“差 +减数=被减数”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因数与倍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接着,借助写出的乘法算式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同时通过底注说明“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在此基础上,安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在列举、比较的过程中归纳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够深刻地剖析数学教材,挖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材。本文力图通过对“凑十法”的概念、教学目标的简要阐述和对“凑十法”发生过程的剖析,使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进一步加深对数学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增强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基本能力。1.“凑十法”的概念“凑十法”是进位加法的一种计算方法,用语言表述就是:看大数,拆小数,把大数凑成十,十加上几,得十几。用程序图解表示(以9 3=12为例)。  相似文献   

11.
指导预习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课前阅读教材的方法,养成认真读书习惯。具体要求是:第一,通读。认真读课本中的例题、例题下面的“想”、算式、结语、注意点,仔细观察书中的插  相似文献   

12.
教学案例: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八册) 1.呈现例题,初步理解题意。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请列表整理这些信息。 2.分析思路,列出综合算式。师:这道题先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把上面的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安排了一道“试一试”,让学生从一组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以巩固刚才获得的初步认识。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初…  相似文献   

14.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1997年苏教版教材是用“做减法想加法”这一教学思路贯穿于整个教材,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2002年苏课标教材增加了“破十法”来解决退位减法。对于这一改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教材从还原论到系统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应该站在最高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教学进位加法过程中体现了“凑十法”这一教学观点,教学退位减11-9,苏教版教材让学生去想9 ()=11,把退位减法还原到做进位加法上,教材体现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6道退位减被机械地还原到35道进位加,这是典型的还原论。新的苏教版新课标教材把进位加法看做系统,利用“凑十法”进行教学,无疑学生会在头脑中把加减法建立成一个有序的知识架,“破十法”可以解决因为忘记加法而不会计算减法的局面,笔者用这两种算法对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学“破十法”的班级有70%会独立做32-9,学“做减法想加法”的班级只有50%能独立做32-9。可见“破十法”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大有益处的,苏教版教材的改变也是编者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二、教师是教材的挖掘者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剧本”,不同教师对于同一个“剧本”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想办法...  相似文献   

15.
“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教学问题,本人一直在进行摸索。我也曾把“口诀法”与“凑十法”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从中看出“口决法”优于“凑十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使用“口诀法”的必要性“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般采用凑十法、减补法、记大数小法等三种教法。现行教材则采用凑十  相似文献   

16.
“几倍求和”应用题内容的教学,教材是分为两段安排的,即五年制教材第四册74页例3和第五册107页例1。这前后两道例题的叙述顺序、结构形式以及分析解答的思路都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后者多了一道综合算式,而前者所附的分析指导语,采用“要求……必须先求……”的句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容易引起学生把“先求……”这一充分条件误认为是“要求……”的必要条件。这对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沟通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都  相似文献   

17.
“减补进一”和“退一加补”,本来是“三算”结合教材中用来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两条规律。实验证明,这两条规律也可用于通用教材中的口算。在通用教材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采用“凑十法”计算,退位减法是采用“看减想加”的逆运算关系求差。楚雄市北城小学在86年招  相似文献   

18.
统编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两位数除多位数》这节教材的教学,是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基础上进行的。认真钻研这节教材,理清这部份内容的教学路子,是提高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教学质量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一、弄清13道例题的相互联系和教学侧重点。在《两位数除多位数》这节教材中,共编了13道例题。这13道例题的相互联系和教学侧重点,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特征,分成五组来研究分析。分析如下:第一组(例1~3)例题特征:整十数除多位数。教学侧重点:整十数除多位数应该从哪里除起,商要写在什么位置。相互联  相似文献   

19.
同数相加法是指在一年级数学教与学中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两个加数大于5(或是5),并且两个加数相差不超过2的式题。同数相加法的要点是:“同数相加,多加减去,少加再加。”例如:7+6,计算时用“二七十四”口诀减去1得13。也可用“二六十二”口诀再加1得13。“同数相加法”比“凑十法”缩短了思维过程,节省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利用凑十法思维过程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余数。”看大数干什么呢?就看大数和10差几,在这一步学生心算了第一道题。看大数和10差几后,再把小数分解成见和几,学生又心算了第二道…  相似文献   

20.
《山东教育》2004,(31):47-48
一年级上册图画应用题的教学分为两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个层次,在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其内容都是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这时主要用图画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图中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要求学生看图填“口”,列成完整的算式.求出“?”是多少。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