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在反映社会,表现人的生存处境上所运用的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为他们都运用了怪诞与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不同之处具体则表现在怪诞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上:鲁迅表现为真实之中的怪诞,而卡夫卡则为怪诞之中的真实。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对认识这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人生困境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的异同性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888年4月初,恩格斯给《城市姑娘》的作者玛格丽特·哈克奈斯写了一封有关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理论的信。信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说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细节的真实”,不能让自己的作品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上面;还应该追求更高的真实,即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真实。恩格斯十分坦率地指出,女作家的《城市姑娘》虽是具备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表现了真正艺术家的勇气,并把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变成了新故事。但他批评小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他说:“据我看来,现实主  相似文献   

3.
鲍莉 《语文天地》2014,(5):27-28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与一般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其他文本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情节设置上,小说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更具故事性和巧合性;在形象塑造上,小说中的形象无疑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在细节描写上,小说中对情节、人物的细节刻画也更加精细,有目的性;在语言艺术上,  相似文献   

4.
梦的世界与梦幻叙述——米兰·昆德拉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作品中,梦的描写或叙述是作家构建作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梦的情境经常出现,他对于梦的描写或叙述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从叙述形式来看,梦是小说情节的一个独立部分,它组成了小说的复调结构,同样为阐释小说主题服务;从梦的意义来看,梦的世界是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世界。它是最不受拘束的想象,同时也是向现实投去的最清醒的目光。  相似文献   

5.
鉴于当前文坛的创作现状,有必要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研究经历四十余年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反对抽象的善恶观念,强调历史具体性;第二阶段强调真实地表现现实关系;第三阶段思考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二者关系以及细节真实等问题,并形成系统理论。这一理论在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层面上强调真实地表现现实关系,在思维方式层面上强调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在特征性手法层面上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和典型。三层面形成不可分割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有着科学性和历史感,不仅能从分类学上区分各种创作方法,而且对当今的创作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于传记文学的历史真实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理解上还存在着争议。传记文学横跨历史与文学,它的历史属性决定其不可虚构,但是它的文学属性则意味着它必须展示历史的细节,而历史的细节往往为时间所淹没,因而它可以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展开想象,以弥补史料的不足。传记文学的真实性还包括叙述的全面性,突出传主性格的真实和精神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凡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生动细腻、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因为它对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性看作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在谈到人物形象塑造时也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描写。”(《鼓吹集·关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对法律进行思考的有力途径,它的虚构叙述充分提供了法律困境的细节例证。从法律与文学的本质,分析法律与文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回顾这一运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分支,重点从文学中的法律这一进路出发,以美国近现代小说为例,分析"文学中的法律"研究方法与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法律危机与法律批判。  相似文献   

9.
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讨论,近年来从总的提法上看,已趋于一致:报告文学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人和生活中实际发生过的真事。报告文学家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员,历史的见证人。这个总概念,大家都赞同,但当进一步探讨,真实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是对真实性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比如,有人说:“细节处理和景物描写则不属于虚构问题”;有人说:“对某些细节的艺术加工,也决不能违反真实”;有人又说:“应该允许作家有一定限度的想象和虚构”;有的人则主张:“一定要绝对真实甚至在细节上也得准确”;有人主张:“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有人主张:“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描写的真实性。托尔斯泰的真实不只是描写对象的真实,更主要的是描写对象在读者头脑中所引起的感情的真实。托尔斯泰以生活中的原型为模特塑造形象,不回避最心爱的人物的缺点,注意通过真实的细节表现人物真实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密西根大学林顺夫教授曾撷取“透过梦之窗口”这一精巧比喻诠释了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文学梦”。从《庄子》到晏几道、苏轼、吴文英的词再到《红楼梦》,他的研究指出这些“文学梦”并非仅仅以实际的梦境经验为基础,而是将作家特殊的哲学思考付之于特定语境的再度创造。“文学梦”既包括“我思故我梦”的层次,也包括“我思。我梦”的内容。“梦之窗口”既是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又创造出一种新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勃朗特三姐妹的出现,一直被人们惊为奇迹,传为佳话.但勃氏三姐妹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从地域环境、家庭背景、童年生活、成长历程等四个方面出发,可以揭示勃朗特三姐妹如何由孤独走向倾诉、由智力游戏发展为天才,将梦想演变为现实,从而在文坛上创下奇迹的人生路向.勃氏姐妹的成功表现了一种文化现象,"梦",是一个作家经由的必然心历.  相似文献   

13.
Due to the indeterminacy inherent to anthrop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human selfdesign, the dream of education is as necessary as education itself. The dream swirls about the realities of life and education; the dream supplements reality, corrects it, satisfies its unfulfilled desires; the dream penetrates reality, evades it, transcends it; it designs contrafactual modifications and alternatives. Yet, the question remains open as to what dreams are dreamed and which forms of education are realized in a particular society, and in a historical perio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ream and educational reality is irrevocable; it corresponds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aginary and the real. There is a tangible hiatus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reality, which, by expos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education to change human reality, and by revealing the limits to which humans can be educated, gives rise to ever-new compensatory dreams as well as nightmares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6.
《左传》开创的梦叙述范型在保有殷周巫史记梦传统的基础上着重权力叙述之开拓 ,揭示梦及释梦成为权力拥有者垄断产品的真正原因乃在于梦能使他们的隐秘需求转化为现实并可藉口释梦牢牢地控制住社会政治斗争的主动权 ,以便狙击敌手获信民众。为此 ,《左传》把梦变成了书写预言的工具 ,并以多样化的预言性叙述方式 ,通过史实或经验告诉人们梦作为预言的准确性 ;其释梦的方法则以象征性叙述为主 ,把梦中出现的各种视象置换成其所象征的内涵 ,表现出单一对应和复杂交叉之关系。自春秋以降 ,梦的权力叙述更多地是在历史叙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而梦的预言性象征性叙述却在虚构叙事里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梦从一起始就难解难分,人类的文学历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梦与诗交织的过程。诗给世界允诺了意义,给人类生存精神允诺了家园,可家园的难以回归却使人类精神成为无家可归四处漂零的幽灵,于是诗人便做了梦,让疲惫的心灵精神得以短暂的歇息。吴大康的小说就是这种梦的编织,他以梦的编织来拒诉诗人在现实面前因无力与苍白而形成的焦虑。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把艺术真实当作自己整个文学活动的座右铭,并常以"真实性"原则作为衡量别的作家作品优劣的重要的美学标准。他的创作实践和艺术观都表明:他忠于生活,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特别善于开展"心灵辩证法",注重感情真挚,从而达到并获得了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恩主在苏珊·桑塔格的《恩主》中具有多重意蕴。女主人公安德斯太太协助男主人公希波赖特不断产生和复制梦幻,指导希波赖特维护与现实生活对话的渠道。反过来,希波莱特按照梦的指示帮助安德斯太太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梦幻才是小说中真正的主角,它引领希波莱特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危机,达到了超越自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文学梦虽然呈现出非理性的因素 ,但就其与主体 (叙述者 )的关系来看 ,更体现出理性的特征。它是理性活动的结果 ,其意义也存在于理性的创造物———语境中 ,叙述行为还干预梦境的符号建构。相对于现实时空 ,文学梦建构出一个虚拟的时空 ,并与现实发生相互否定或渗透的关系。就内容来看 ,文学梦因其超越性、非现实性而常常显示出一定的神性 ,梦境与神话 (广义的 )常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