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名篇里的“梦幻”和“梦”赏析札记福建/冯瑞庭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幻和梦往往是现实生活曲折的反映。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塑造人物,也常采用描绘梦幻和梦的手法,借以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为所感,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况。以擅长反映部队生活...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是马克·吐温运用穿越手法创作的一部讽刺性小说。透过一个19世纪康州美国人的眼睛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与以往文学作品中不一样的亚瑟王朝。小说创作主要使用偏离手法,通过在叙事视角,话语和心理图式三个层面上的偏离,实现了"前景效果",凸显了小说的写作主旨——对欧洲残存的封建制度和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文章从文体学角度试分析了偏离手法在小说《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迷惘的一代"最后一位天才,纳撒尼尔·韦斯特致力于通过反讽手法将古典文学艺术本身及宣扬的价值观念掀翻在地,其文学反讽技法上主要表现为梦幻架构、文体杂糅和戏仿三个层面,对反讽技法的分析有助于了解韦斯特小说艺术技巧和创作意图,也有助于了解现代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5.
陇右唐人小说是唐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右唐人作家的创作心理决定了其小说的特色,作家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奢奇好异、尊儒、梦幻、隐逸等心理特征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7.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小说《丽赛的故事》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丽赛与其亡夫在生死两隔的异度时空之间自由交流的情境展开后现代叙述,为读者悉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深爱、悬疑而又血腥的恐怖的情感故事。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与恐怖小说创作手法结合,既能增加恐怖效果,又能以"恐怖"的方式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开创了"诗化小说"的传统。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作家的典型代表,废名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说世界是废名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渴望恬静生活的梦想的象征,也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小说情节中运用象征暗示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意蕴丰富的意象对废名小说世界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废名将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手法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9.
对梦的偏爱是中国近代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近代小说中所显示出的大量的梦幻内容与梦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生动地折射出了中国近代文人的人生体验和理想追求。强烈的浮生若梦的人生体验和由于现实的不如人意所直接促成的对梦的强烈需求不仅使中国近代小说在内容上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在形式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梦幻叙事”。  相似文献   

10.
对梦的偏爱是中国近代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近代小说所显示出的大量的梦幻内容与梦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生动地折射出了中国近代人的人生体验和理想追求。强烈的浮生若梦的人生体验和由于现实的不如人意所直接促成的对梦的强烈需求不仅使中国近代小说在内容上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形式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梦幻叙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发展以来,梦幻一直是中国文学的艺术特点之一。明清以来,随着对古典小说的继承和超越,梦幻小说达到发展顶峰。梦幻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追求,将现实生活投入到梦境,以此来表述一个虚幻的故事,虚实结合,真幻交织,构建出一种入梦醒梦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秉承了与传统日本文学相异的内格特质,通过借鉴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陌生化的理论拓宽了他的创作手法。他的最新小说《1Q84》对"陌生化"手法的使用表现在小说中框架、情节、语言的新风格等方面。作者从新手法创作旧事物,读者从新角度观察旧事物,"陌生化"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方法使《1Q84》更具可感性。  相似文献   

13.
世情文学大多取材于日常琐事,反映社会现实,描摹世态人情。杨绛熟稔古典世情小说,又深受古典戏曲影响,其创作明显渗透世情文学的精髓。一方面她秉承世情文学写实的写作态度,创作一批虽以政治运动为背景但风格"哀而不伤"的回忆性散文;另一方面她的散文又有世情文学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影子,以梦幻形式进行追忆书写,写就三篇独特"魔幻散文"。杨绛散文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并将知识分子归为典型的平常人,对他们注倾注同情与理解,这无疑是对世情文学关注市井凡人这一传统的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八十一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而成的一部杰作。作品虽然表面上讲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影射真人真事,对当时重庆政府的腐败给予了有力的鞭笞。作品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冲破了旧小说的樊篱,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标志着作者的小说创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这种自"西"向"东"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以"回电"的方式面向普通读者解读王小波作品,是系列解读之一。《三十而立》是王小波整个艺术创作的奠基作品,是其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也是后期小说的雏形。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其"一个故事、一个梦、一个谜"的格局,深入分析王二这一人物形象,并与《时代三部曲》中其他王二们作深层对照,指出众王二与此王二一脉相承,体现其随着岁月流逝,从快乐到苦闷、从纠结到绝望这样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那年夏天》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以石家庄西郊的省农研所大院为背景,描写了1966年"文革"刚开始的那年夏天,发生在农研所一群中小学生身上的故事。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为创作素材,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把那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浓缩在一个特殊夏天里集中展现,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唱响了一曲那个特殊年代的"童年歌谣"。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的文学作品留给世界巨大的精神财富,其创作的《困》采用虚实结合,梦幻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从环境、生理和心理角度揭示了小人物的命运,并创造性地运用反复手法,在冷静中彰显出深意。  相似文献   

20.
文言梦幻小说是明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心理学补偿学说的角度而言,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创作是创作主体受缺乏性动机的驱动以补偿缺失性体验的满足。明清文言梦幻小说中缺乏性体验补偿主要包括科举补偿、婚恋补偿、济世补偿,其审美功能体现在完成缺失性情感的补偿、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达到身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