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同志对其所著《孔雀胆》一剧的主题,先后曾有三次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通过对《孔雀胆》这部剧作内容的具体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孔雀胆》中段功这个人物的评价问题,作者与黄侯兴同志持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阿褴公主》与郭沫若《孔雀胆》题材相同,都从“现在”出发去理解历史,但施蛰存是用心理分析去解构历史,肯定人性,传达出一种“现代情绪”,而郭沫若是把对安娜的感情升华为一枚“献给现实的蟠桃”,表现的是一种“悲剧精神”。明确了他们学观念和学风格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二人的相互批评了。  相似文献   

3.
"孔雀胆"传说是发生在元末明初时期云南的一段爱情悲剧,传说是依托"孔雀胆"事件而来。关于这段历史,正史中没有完整的叙述,所以经过历代演绎,有诸多异文。正史和异文中都有阿盖公主两首诗歌的记载,这两首诗歌也成为研究那段历史的一个参照。无论是研究近代以来以此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还是研究"孔雀胆"事件,都绕不开阿盖公主的诗歌。文章通过这两首诗歌,用"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研究方法读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张培坤 《教育艺术》2004,(10):34-35
说到历史剧的创作,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先生。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他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悲剧,为革命“立了大功”,有大益于中国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以其创作实践为历史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为中国话剧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个深受外国戏剧浸染的中国现代史剧作家。郭氏自称早期的浪漫主义史剧创作主要是受歌德的影响,但由于他对歌德的借鉴是基于对歌德的一种误读,实际上更接近于“席勒式”的纯主观的浪漫主义。40年代以后,郭氏的史剧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向莎士比亚式的客观性的转变,可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主流话语的导控,其表现手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莎士比亚。纵观郭氏后期的史剧创作,唯有《孔雀胆》是从精神实质上接近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史剧观念与创作的衍变入手,论述歌德和莎士比亚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影响,从中探寻中国现代剧作家接受反应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我国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史剧家郭沫若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之间,以他那卓越的艺术才能、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一共写了五个历史剧:《屈原》、《高渐离》、《虎符》,《孔雀胆》和《南冠草》。这些历史剧是“献给现实的蟠桃”。(郭沫若:《谈戏剧创作》)它不但真实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而且紧密地配合了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借用“史事”讽谕“今事”,在中外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写得最为成功、又最能体现作者历史剧创作的特点的代表作,它给我国的戏剧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社会学批评模式的局限,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者主要探讨其社会价值,很少从郭沫若的精神个性及生活经历等方面考察其创作的心理动因及其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阐述郭沫若历史剧作中所潜藏的一种“流浪”情结,并论述它在郭沫若各时期创作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郭沫若的六个抗战史剧中,《孔雀胆》是颇为特殊的一个剧本,不仅它的题材特殊,而且它的内涵也颇特殊。正因为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此剧自创作演出以来,一直是褒贬不一,毁誉并存,至今仍莫衷一是。我们则将从郭沫若的传略角度对此剧作出分析。让我们回过头去,对郭沫若的情感经历作一番追踪式的探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当抗日战争刚刚跨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策动皖南事变之后,郭沫若把他的《棠棣之花》奉献给大后方的人民,以此迎来了作家历史剧创作的中期。由《棠棣之花》开始,作家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这六部巨作,不但在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