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使线、墨、色交相辉映,强调"意在笔前,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显著思维特征和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之一。"象"字最初是指一种长鼻长牙的大型哺乳动物,后演变出形状、样貌、模仿、表现等抽象意义,进而衍生出意象、气象、形象、象征等核心文论概念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境生象外等重要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强调的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艺术境界来源于具体形象之外,所有的这些形象只是一个载体,构成了完整的一个外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艺术表象的拆解。中国的绘画美学观点是主张其所运用的艺术表象是一种非表象的表象,是一种象外之象。画者是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了"气韵生动"的形象,即美学的"非表象的表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艺术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演变而来的富有特征及内在关联的一种艺术。这种形和意通过书写所表现出来的形意感,并不像其他视觉艺术那样只是有着具体可视的形象,而是运用随机应变、有意味的点与线,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某种形象大意。形是意的外在形式,意是形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5.
写意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它的艺术魅力,应从线条墨(色)造型的艺术魅力和布局、意境,象内与象外,物象的有形、无形与变形的艺术魅力及程式化的艺术魅力等去分析,画家要摆谮正继承与创新程式的关系,使写意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常盛不衰.  相似文献   

6.
水墨人物画是上世纪初老一辈艺术家把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西洋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到底是作画“第一论笔墨”还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呢 ?从历史角度看 ,古典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原则是“以形写神” ,而宋以后文人画的审美原则是“第一论笔墨”。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审美原则 ,是以写生的结构素描为造型基础 ,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通过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深刻地揭示这个时代人的本质特征 ,真情地反映社会 ,塑造人物形象。水墨人物画造型的过程是一种在个性形象的刻画中寻求普遍精神意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李敏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3):103-105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中国画的线是一种富于东方艺术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正确把握线与形的关系,合理组织线条,能够充分认识线这种独特的形式语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美感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9.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0.
自然形态与艺术形象不是一个概念。绘画中的 形象是通过作者对自然形态提炼、概括、艺术加工以后的形 象。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图书市场由于狂热的趋利性导向,家庭教育图书出现了严重的重复性、随意 性、误导性等问题,家庭教育著作质量堪忧。在家庭教育著作泛滥的背景下,真正的研究性著作却 严重匮乏。从图书市场入手,对家庭教育图书质量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有利于“消费者”对家庭教育 图书的质量和科学性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呼唤学术道德与良心,冀望有所规范。  相似文献   

12.
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简21“亡忘又疾,勿药又菜”这句话的理解,目前学术界有多种意见,我们通过与传世本对照,认为此句的“忘”通“妄”,作“妄为”解;“菜”通“喜”,作“病愈”解。此句意为“不妄为却偶染微疾,无需用药将自愈”。  相似文献   

13.
助词 和 是韩国语学习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知识,两者在实际使用中都有各自的用法,但也有些相似的,初学者经常分不清它们的用法。本文就其用法及区别作了简要的阐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14.
道:中国文化的字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化最根本的概念,它起源于原始仪式,理性化于先秦,关联到中国化的方方面面,通过与无、气、理的关联,与心、路、言的关联而展示了中国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一元函数可微与可导等价,可导必连续,但二元函数并非如此.给出了二元函数的连续、偏倒数、可微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简洁全面地证明.  相似文献   

16.
释“食”     
(食)字由“(亼)”和“ (皀)”两部分构成。当我们结合“(食)”→“(即)”→“(饗)”→“(既)”这一系相连贯的古人用食动作,或者“”→“(飤)”→“”这一过程分析时,就会明确食字所从的“(亼)”象盖形,本义为盖子。食字所从的“皀”字甲骨文作:,其象:食器中堆满饭(小米饭)的形状(上部的数点表示饭散发的热气或香气)。食字由这两部分构成,但又不是如《说文》及《注》所认为的:食是会意字,意思由“亼”与“皀”两字所会。实际上(食)为象形字,象:食器中堆满饭并盖上盖子之形;它与(皀)字的意思相同都指:食器中堆满饭,二者仅有的不同在于(食)有盖子(皀)没有盖子。这是食字的本义,由这个意思可引出仅指食器中的饭食之食物,食物是供人吃的,由此又可指食用之食,如甲文(食麦)。在吃食的过程中食器中堆积如小山般的饭食会逐渐缺少,这就有了缺损义,由此又可指日月食,如(月有食)。吃食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由此又可指时间,如(大食)(小食)。  相似文献   

17.
蒙语、满语均属阿尔泰语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借代关系比较多,这说明了古代两个民族交往比较频繁,在语言上自然会产生某些融合现象。另外,从对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折射出两个民族之间许多珍贵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8.
释“居”     
文字的最初形态往往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古今字更是贯穿了汉字体系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从"凥/居"和"居/踞"两组字的字形分化和语义转移可以窥见古今字的传承和起居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化现图》的底本来自中原。本文从莫高窟中唐时期的五台山化现屏风日内容比较、图像的来源、中原早期底本的文殊骑狮图像及其来源传说等,对该图早期底本形式、特别是其图像的来源受粟特艺术的影响这一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哲学的七个关键术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存在之显现" 是伽达默尔的真理观念."时间性"指的是通过语言性、书写性、和诗歌的奇迹,产生了文本战胜历史"时间"而具有"同时性" 的奇迹."实践智慧" 是伦理方式选择善的理智."应用"的意思是当我们理解过去的某件事物时,我们同样领会它在今天是如何应用的 "传统"是指我们在语言中继承下来的态度和方法,在我们试图弄懂任何事物时都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发生作用,而"效果历史意识" 是一种历史总结在发挥作用的意识.语言最典型地生存于交谈、问答、对话的平等交换之中.使人类团结在一起的的节日庆典是真正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