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它司空见惯,为每一个民族所共有,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人生比较重要的仪式有:出生礼、开笔礼、毕业礼、成人礼、结婚礼、寿礼、葬礼。仪式是文明人的标志,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少先队是儿童自己的组织,仪式自然是少先队活动的重要形式,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少先队的仪式,以便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少先队生活。下面主要介绍仪式化活动、礼仪、典礼和庆典等几种少先队的基本仪式。一、仪式化活动、基本礼仪、庆典1.仪式化活动  相似文献   

2.
"八音会"是流传于晋东南地区,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文章主要针对润城古镇一例丧葬仪式的个案调查,梳理八音会在仪式中有关乐器、曲牌以及与丧葬仪式配合的方式等多方面表现。揭示八音会音乐在丧葬仪式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赣南客家聚居区保存着种类繁多的礼俗仪式,这些仪式具有典型的传统文化特征;近年,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下,一种为国家权力所操控的现代"文化展演"运应而生,并在形式上重现了村落中的民俗礼仪。以宁都翠微之春文化艺术节为例,通过文化事项在仪式与展演两类场域的比较,阐明赣南客家文化在仪式与展演的相互转换中,逐步实现自身的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小学校,仪式是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的。实际上,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通过仪式活动来实现道德教化的传统。人类社会学家将仪式分为"生命礼仪"和"强化礼仪"。前者是与个人生活的重要事件相关,后者则在群体生活的某些重要时刻举行,其作用是团结社会成员。这两种仪式在校园中同时存在,前者如校园中的成人仪式、入队入团仪式、毕业典礼,后  相似文献   

6.
张源洁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5):18-22,119
彝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成年礼、婚姻礼和丧葬礼等不同的礼仪,而"满月"就是诞生礼中十分重要的礼仪。昙华的满月礼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内涵,反映了当地彝族丰富多彩和别具特色民俗风情文化。满月礼在昙华彝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具备多重文化功能的民族文化事项,在昙华彝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其他礼仪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明清话本小说有诸多作品叙写了高僧坐化一事。从坐化特点看,高僧坐化吻合了人类学中“通过礼仪”理论,是一个通过仪式,象征了一个人生命修炼的过程。这一行为仪式具有塑造人物的立体性格、扩张故事的叙述方式、强化作品的教化功能等叙事效应。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饮茶文化大致形成于8世纪初,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中华文化中,"茶道"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茶道"以"茶"为媒介,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礼仪,也是人修养的一种体现方式。通过倒茶仪式,一起品茶,增进友情,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礼仪,是一种非常有用且和睦快乐的仪式。文章就中日茶文化对比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意义 ,就在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交往中所惯用的最基本的言谈、举止及程序、方式的社会规范。从形式上说 ,礼仪具有严格规定的仪式性质 ,如待人接物的规则和方法 ,在公共场所的举止、衣着和风度等 ;从内容上说 ,礼仪则是对人尊重和友善的反映 ,是自我修养的表现。这决定礼仪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特殊功能。第一 ,礼仪是行为的准则。礼仪作为社会规范之一 ,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性 ,是人们所有行为活动的规矩绳墨 ,它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 ,按照社会共同的标准去行事 ,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0.
农耕礼仪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也是农耕民族世界观、自然观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发端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农耕礼仪作为一种食物生产手段的仪式,作为一种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利用自然的生存方式,它又紧紧依附于物质生产的宗教活动,具有宗教的虚幻性、蒙昧性。因而,从农耕礼仪纷繁复杂的种种古拙、质朴、奇异的表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积极意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