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小说到电影的剧本改编,涉及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时空串联方式,二是由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以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为例,通过从小说《长恨歌》到剧本《长恨歌》,再到电影《长恨歌》的分析,总结从小说到电影剧本改编的基本规律,并探寻其文学创作价值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分别被曹禺、林柯、李健吾改编成同名话剧剧本。三个改编剧本既有对原著艺术精神的认同,也有切身性的创造,它们在剧本文学和话剧舞台视阈建构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激流三部曲"系列。曹禺、林柯、李健吾的改编剧本与巴金的原著在文学体认和时代感知上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文人生态与时代症候,透过"激流三部曲"的话剧改编可以再次定位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影响和意义,为巴金文学创作再评价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陈蔚  王海燕 《文教资料》2007,(24):76-77
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是导致王安忆小说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浅析了"片厂见闻"和"鸽子"在《长恨歌》中的叙事功能:前者体现出圆形叙事结构;后者体现了公开叙述者的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6.
从小说到话剧、影视剧,《倾城之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态艺术,传达出了丰富的多模态意义。其小说文字溢美,运用各种意象营造出一幅幅图画,展现其静态艺术;上演的话剧、改编的影视剧,从语言、动作、音乐和灯光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体现其动态艺术。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其艺术多模态表达进行尝试性的展现,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一、《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二)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忠实原著是名著改编中的主流倾向。在改编名著时,应准确把握原著精神并对原著进行艺术形式方面的创造性转换。曹禺和吴天对巴金小说《家》进行话剧改编的成败,具有借鉴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改编史上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9.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天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与沦陷时期著名的导演与剧作家,他改编的《家》曾经是孤岛时期最卖座的话剧之一,也是其代表作。尽管后来湮没无闻,但在当时却得到了十万观众的追捧。后来改编的《红楼梦》也是40年代《红楼梦》话剧黄金期的成果之一。本文以吴天改编的中国小说史上的名著《红楼梦》及《家》为中心,并联系吴天的生平、经历、其他创作等,探讨吴天的话剧成就与创作心态,借此透视上世纪40年代那个充满苦闷、彷徨、灾难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并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很多剧作家在今天已经默默无闻,但他们曾经的辉煌点燃了一代人心灵中不灭之光,用仅有的温暖帮助人们度过那些寒冷的冬天。我们不应忘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关于上海的"文学怀旧"热潮是官方文化导引方向和商业文化消费模式的合谋,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作为"上海怀旧文本"的一个特例,既体现出对于怀旧热可贵的反思态度,却又未能完全独立于消费文化的牵制之外。本文通过反思这一"反思型怀旧"文本,从小说的三个中心意象及其兼含反思性与消费性的矛盾特质来挖掘《长恨歌》丰富复杂的文化态度,以及这部作品对于构建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题材尤其是改编之作的大量出现,是近年来包括话剧在内整个文艺创作的重要趋势,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同时改编的两出历史剧《赵氏孤儿》尤具代表性。以此为个案分析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两出同名话剧在取材、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处理,而且可以窥见近年来话剧改编理念偏重改编者主体感受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历史题材创作热潮形成原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95):17-18
由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风声》,在电影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导演经过加工处理,把剧情集中在以甄别"老鬼"为出发点,意在塑造众多的舞台形象,从而体现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将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上映并使之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为其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时代主题思想转换、人物形象塑造、细节呈现几方面分析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后的差异化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6.
继话剧《长恨歌》和《金锁记》之后,知名作家王安忆将第三度推出话剧作品《发廊童话》c该剧改编自托马斯·哈代的中篇小说《挤奶女的罗曼史》,是一个有着灰姑娘色彩的都市版现代童话。而该剧的导演则是上海观众熟悉的吕凉。今年8月奥运期间,《发廊童话》将首演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制作人张姬姬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档期,也表明了该剧将不走商业剧的路线,将踏踏实实搞一个具有艺术感的舞台作品。《发廊童话》基本都保留了哈代小说中的情节,  相似文献   

17.
陈鸿不认可李杨恋情,尤不认同《长恨歌》的赞美,写《长恨歌传》以纠正白诗之思想过失,引导读者摆脱情的羁绊,用政治眼光解读诗的内容。《长恨歌传》是改写诗歌内容,有文本、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长恨歌》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其思想价值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们的现有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别具匠心地刻画了边缘人物蒋丽莉,由其改编的同名影视也对这一人物作了倾情的演绎,但在众多的评论和阐释中这一女性形象几乎都遭到了忽略,在她身上不仅投射了作家对"情"的理解,其背后也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酸楚印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比较文学接受学的视角出发,考察由《长恨歌》到《源氏物语》之《桐壶》一帖的变异。在唐风文化盛行的日本平安朝,紫式部熟读《长恨歌》,并通过日本传统文学价值观的过滤性吸收,最终创作出《桐壶》。《桐壶》一帖甚至整个《源氏物语》体现了日本文学的远离政治的传统。这种文学审美与《长恨歌》的讽喻,乃至中国的"经世"文学都相去甚远,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