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另一方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理论,主张援法入礼,礼法并用,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使荀子的礼法教化思想在儒家治国理想由礼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中。以荀子教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时代为背景,重在说明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发掘荀子礼法教化思想中的价值内涵,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奠,提出"礼治"下的分配正义思想。该思想针对社会政治名分、物质财富以及相应的责任义务进行等级分配,体现了荀子以不平等为平等的诠释逻辑与以"人治"为核心的统治主张。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人性论与孔孟有差别,他以性恶论作为基础,强调礼义之"伪".而"伪"是加于"性"才能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性伪合",从荀子"性伪合"的主张做起点,荀子设定了两个目标,即"成圣人之名"和"一天下之功".但是局限于理论的建构,荀子其实是偏向外王事功上作论的,荀子的礼法思想是他理论学说的重心,而礼法的主张受人性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儒家君子文化由孔子立基,孟、荀各自深化发展。如果先抛开孔孟之间不谈,专就孔荀之间而言,孔子、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聚焦于"学"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养成上,都重视"学"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上,都注重对"六经"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都强调知行合一和仿效贤者。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目标上,孔子认为圣人很难达到,"学为君子斯可矣",而荀子则认为"圣可积而至",主张君子要学为圣人;在学习内容上,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而荀子则主张"学至乎礼而止";在学习方法上,孔子重视君子"为仁由己"的内在自觉,而荀子则强调君子要外求于礼义师法的规范和引导。从"学"论视域来看,孔、荀荀子思想的异同大体如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异同,既反映了孔、荀之间儒家君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表现了孔、荀对儒家君子文化确立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可以用"隆礼重法"四个字来概括,汉初贾谊就是受荀子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礼统法"的思想,对"礼"、"法"观的许多认识与荀子不谋而合。当然,贾谊生在汉初,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思想,对汉初的社会治理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清末维新运动前后,出于鼓吹政治改革的需要,荀子及其学说荀学成为维新派的众矢之的。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抨击荀子思想实为中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的罪魁祸首,认为荀子主张"尊君权"彻底背离了"民主""平等"的儒家思想基调,篡改了儒学的本意。为回应这一批判,立足于《荀子》诸篇的具体观点和逻辑线索,厘清长久以来围绕荀学...  相似文献   

7.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孔孟没有诗学专著,他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于《论语》、《孟子》中,也仅仅局限于对《诗》的片言只语的评价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如何"成人"。这就决定了《诗》不过是他们达到"成人"目的的一个工具,也就由此决定了我们要想理解孔孟诗学的真义必须建立在"成人"这个基点上。  相似文献   

9.
研究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发现:双方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强调法律要具有内在的价值精神.但荀子所强调的法律层面的治理,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人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其特有的理性主义风格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显著特色。荀子的礼法思想奠定了中华礼法文化的基本范式,后世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思想可以从中找到初步然而是较为清晰的影子。荀子的礼法并重思想昭示我们,全面把握人治与法治、教化与强制的辩证关系,既反对片面的伦理主义,也反对片面的法治主义,是为政者所应时时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与韩非法家相比,孔孟儒家的政治主张更多是反专制的。韩非尊君卑臣,孔孟尊君而不抑臣;韩非重君势,孔孟重君德;韩非力主君主独裁独断,孔孟则主张君臣共治;韩非重固君保君之策,孔孟重仁政保民之道。孔孟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民本的思想,此种思想虽欠缺"民治"的成分,但仍含有"民有""民享"的内容,即以民为政治本源、为政权主体、为政治兴衰成败的决定力量,认为政治活动应为民谋幸福,此种"民本",虽非"民主",但更非"专制"。孔孟虽"尊君",但此种"尊君"是抽象的、有限的,目的在于重建秩序,实践民本,是一种民本主义的尊君,并非主张专制。总之,孔孟儒家并非主张专制,而是反专制。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王道与霸道兼施的政治思想,既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现实意义。"王霸兼施"的思想不仅对治国适用,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从教育的视角来解读王道与霸道的思想,从而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分"思想是荀子思想体系中被忽视的重要内容。天人观和人性观是荀子证成其"分"思想的重要根据。荀子从"治的达致"和"群的维系"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分"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下阶段的思想文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首先提出人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指出"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生于孔孟之后的荀子侧重于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的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道,法等先秦诸子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性恶论.本文将对荀子人性论思想从其哲学基础、内在矛盾、内容、思想实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刘世祥 《焦作大学学报》2001,15(3):10-11,79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但他授法入儒,外儒内法,以全新的“礼义”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封建地主阶级提出系统理论的思想家。他的“法后王”主张、“王道”“霸道”并用主张,为秦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与法家之师,其武德思想介于儒法之间。一方面,荀子继承了孔子武德思想的基本原则,他认同孔子"先教后刑"的基本治民原则,重视礼仪礼制对于社会治理以及"智"与"勇"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荀子融入工具理性的成分,对儒家武德做出了新发展。正视武力的现实作用,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中加以考量,从而为儒家重新介入现实政治找到了突破口。荀子武德思想,是理想性与操作性的结合,对于当今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荀子,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他具有“厚今薄古的历史现实主义精神”,“激烈地批判了当时孟轲等人所鼓吹的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的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他“没有孔孟之儒的复古倾向”,他的政治主张“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上述论断并不符合荀子的思想实际。判断一个思想家是革新还是复古,主要看他对古今的态度及其政治主张的性质。秉着这一原则,我们来看看荀子到底是一个“具有历史现实主义精神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进  相似文献   

20.
荀子“以政裕民”的政治主张是对儒家裕民富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的“以政裕民”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了人民富裕与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以政裕民”必须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执行强硬的治吏措施,“裕民”的目的是为了使政局稳定。荀子的这一政治主张客观上保护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以政裕民”思想的合理继承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