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仁"、"礼"思想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仁",提出"仁是什么","如何实现仁","仁与人格养成有什么关系",以"仁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阐明仁与礼之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孔子的"仁礼"思想,引起对于当代教师修养功夫的思考——教师修养不仅要"仁者爱人"——以忠恕为主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推己及人;教师修养过程中要注意"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还要"以礼节制",为教师修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孔子在《论语》中对"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论述,参照《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关于管仲的一些事迹,从而考论孔子论述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之器小哉"的依据之所在,从而让人们看到孔子心中一个完整的管仲形象——"器小"的仁者。  相似文献   

4.
“三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信》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语中。其后,从战国以至汉代,历史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三归”。汉魏及其以后的学人,纷纷对“三归”作出自己的解说,意见颇为不一。本文试图排比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作出个人以为尚属可信的解说。《论语·此情》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位平?”曰:“管民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治。管氏而知和,就不知礼!”以上的记载,说管仲“器小”,说管…  相似文献   

5.
孔子从道德和事功的分合着眼,对管仲作出了“如其仁”和“不知礼”是非两分的评价;孟子则鉴于时代要求和推行王道的需要,极力贬低管仲的霸道功业及其品德;程颐和朱熹从寻求普适的道德标准出发,以长幼、忠信之义为原则对管仲、魏征作出了正反不同的评价;王夫之以国家大义替代长幼之义,亟称管仲之仁与功,同时严斥魏征之不仁不义。由此反映了儒家在坚持义以至上的同时,对义利合一的艰难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务诚信思想源远流长,在"仁、义、礼、智、信"当中,"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治国安邦之本。中国传统政务诚信的主体逻辑有三:一曰治理主体间的君臣忠信,二曰治理主客体间的君民之信,三曰治理结构中的君臣民之信。从传统政务诚信思想中吸取精华,加强当代政务诚信建设的根本在于对党忠诚,核心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在于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  相似文献   

7.
第三讲 宽恕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一次问他的另一位学生,老师学问之道的精粹在哪里?那位学生想了一想,说:“夫子(先生)之道,忠恕而已。”意思是说,先生的学问,可以用“忠”和“恕”二字来概括。这是完全正确的。孔子在个人对国家关系上,强调了一个忠字,要求人们对国家忠心耿耿,而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力主宽恕,在不涉及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尽量能谅解别人,以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协调相处,孔子的那一套,被称为“恕道”。其实,不只孔子,也不只孔子所代表的那一个儒家学派,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也是奉行宽恕之道的。中华  相似文献   

8.
汉朝刘向的《说苑》里记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 "现在的臣子,谁能算得上贤?"孔子说: "以前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子贡又问: "难道现在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不是吗?"孔子说: "荐贤者方为贤。我听说鲍叔牙举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但没有听说他们推举了什么人?" 管仲为春秋时期的齐相,他辅佐桓公大事兴革,以"尊王攘夷"之策,使桓公"九会诸  相似文献   

9.
儒家在孔子时代提出了"仁义礼"的道德主张,<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孟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加上了"智",汉代董仲舒又添一"信".  相似文献   

10.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是科举考试的范畴,其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言论成为出题的内容。"一匡天下"是孔子对管仲功劳的评价,也是明代会元唐顺之所作的八股文题目。文中唐顺之肯定了儒家孔子、朱熹关于"仁"的理念,从当时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背景出发,以充分的事例论证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正天下取得的卓越贡献。唐顺之对管仲"一匡天下"事功的肯定,对其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引导作用,进而在抗倭攘夷方面功勋卓著,鲜明体现其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