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近现代科技革命与其发生的影响,说明中国人思维方式在其变革过程中所作出的调整和呈现的特点。借此寻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即缺乏科学的理性和信仰。这应该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业已出现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中国传统思维变革的有效路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而以近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为其内容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的话,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文化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看,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我国向现代化迈向的今天,对这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形成现代化科学思维模式,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信仰、思想动力和思维方式.当代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求真求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宽容精神.求真求实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基石;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学术自由和宽容失败是创新文化的基本特质,它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雨婷  朱晖  王瑾琛 《科教文汇》2012,(35):183-184
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培育新文明的摇篮,而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石,更是教育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正如在中国,正是上个世纪初发源于大学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为主题的“五四”运动,推动国家与民族向现代社会迈进.无疑,大学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大学文化必须与之相适应,不断改革与创新,推进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着力分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之状况,剖析其成因,在明确大学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进行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颖 《科教文汇》2007,(12S):156-157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的话,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文化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看,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我国向现代化迈向的今天,对这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形成现代化科学思维模式,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教士的科学输入,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精神启蒙是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的三部曲。本文论述传教士科学活动的动机和效果,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文化认同中的激进与保守。  相似文献   

7.
梦隐 《科学文化评论》2009,6(2):123-128
“五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也赋予了它过多的承负。 在准备这篇介绍性文字时,笔者本想再次探访位于北京沙滩(现改名为五四大街)的老北大校部、文学院和图书馆所在地的红楼,以及楼后当年学生们集合出发的民主广场,不意被告知旧址正在全面维修之中,改造翻新后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将于“五四”九十周年前夕对社会重新开放。本期的封面就是红楼的正面进口。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五四运动又赋予“科学”和“民主”新的内涵。这一历史过程与陈独秀的科学观及其演变有密切关系。五四运动百年之后回顾陈独秀的科学观,可以发现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刻影响,但学界对此的反思多有不足。本文考察了陈独秀科学观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五四运动对陈独秀科学观转变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陈独秀的科学观具有符号化、人格化、政治化的阶段性特征,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科学观在一定意义上形塑了现代中国处理科学与政治关系的逻辑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充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质要求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康的心理等要素,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以共建共享为实现方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保障机制,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把握正确航向、筑牢根基、提供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是一次以提倡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空前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胡适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研究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不能不涉及胡适。本文试图以胡适的哲学观念与反传统立场为核心,对五四时期胡适思想作一个简要的评述。一文...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一次以彻底的不妥协精神,亮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之际,重温“五四”新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又一次振兴科技、学习文化的热潮,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已成为社会新风尚。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知识的真正活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的新技术、新思想,可大大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汇流的大趋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我们自己独立的创新体系,培养和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是中华民族富国兴邦的根本大计和当务之急。 回眸世纪之初,面对世纪之交,我们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本刊推出“弘扬‘五四’精神,加强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一组专访,以此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3)
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年轻人,作为当代有志青年和优秀大学生,要将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内涵牢记于心,不断发扬光大,并在实践中结合时代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追求,贯彻新五四精神,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一些不满于现状,要求创造一个新局面的知识分子们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终究还是带着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4.
王丹 《科教文汇》2008,(14):127-127
五四时期,一些不满于现状,要求创造一个新局面的知识分子们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终究还是带着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5.
迈向德智合一的社会:对五四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在解决当时的客观环境问题 ,无论是救亡或启蒙方面 ,都有非凡的成绩。但是由于五四学人学思不足 ,既不能准确把握西方文化 ,又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的思想方式 ,因此在本质上仍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产物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文章强调 ,中国的现代化应以迈向德智合一的社会为目标 ,以真正达到富强之路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并逐渐传入中国,但中国的思维中一直保留着原始思维的印记,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十分强烈.中国未曾经受科学革命,缺少科学文化的洗礼.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科学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移植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便存在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7.
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焦克源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它的存在和发展更有着独特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并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土壤,同步发展于中国...  相似文献   

18.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衡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重点讨论和比较了人的两种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首先 ,笔者界定了这两种人们所熟悉的思维及思维方式 ,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关涉的内容及其指向。其次 ,笔者对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 :指向或目标、表现特征、动力基础、发展步调的不同 ;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主要在于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关涉一个共同的区域 ,即作为伦理关系及其事实部分。而这一部分则是过去人们所忽视的 ,也是伦理与道德两概念的区别所在。之后 ,笔者进一步探讨了作为科学的伦理思维 ,即相似于苏格拉底式的伦理思维方式。借助于这种科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 ,又追溯了中国传统伦理思维文化的特点及缺陷 ,以及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 ,当前科学的伦理思维的培养和道德教育改造的方向。其中 ,我们倡导那种在优秀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到的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密切结合的关系 ,以及之间必要的并行不悖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即对当时以及其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不仅为当时的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气息,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重视并致力于推动科学文化发展,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让科学的价值注入传统文化的机体,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全新文化形态。"在中国科协书记处王春法看来,科学不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融知识、观念、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科学文化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蕴含着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