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强调"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内容丰富,但散见于各种文章、讲话、题辞中.文章对此进行了梳理,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其作文教学思想,以期对今天作文教学改革有一些启示.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是生活","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作文观,与新大纲注重学生"写作习惯的养成",将作文"作为生活、生存方式对待"的主张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一贯强调"做人和作文的统一","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的写作态度,对今天革除学生虚假作文、"人文分离"的弊病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作为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因其涉及了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而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本文着重从叶圣陶关于德育观、养成习惯教育观、导学自学教学观三个方面,来谈他对20世纪中国教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叶圣陶先生对于"习惯"这一词的理解可谓是非常独到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叶圣陶先生的"习惯"两字出现不下二十种。《辞海》对习惯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联系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的联系或者重复才能养成。叶圣陶说:"有好习惯,也有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在文学、教育方面成绩卓然,他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七十多年,形成了一套代表我国现代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教育思想体系。该体系中,叶圣陶先生的思想精髓莫过于八个字:"做人"、"习惯"、"自得"和"直观"。本文将围绕"做人"、"习惯"、"自得"和"直观"八个字,谈谈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李晓萍 《广西教育》2010,(20):40-41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观核心在于养成学生自主作文的良好习惯,这与新课程关于中学写作教学提出的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良好习惯是一致的。将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语文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内化于学生自身。那么良好的作文习惯又该如何养成呢?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观给我们的启示是:“立人”为本,“立诚”当先,最终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教育思想,存在着三种来自不同方向的"遮蔽",这种"遮蔽"事实上影响了人们对其内涵、价值和意义的认读。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总纲,即"为人生"的教育本质观,从而形成自己的素质教育观、教学哲学观、学生主体观、全面发展观、语文教育观、师表风范观。清晰辨认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历史方位,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侯月玲 《现代语文》2005,(12):75-76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学生起初当然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要他们养成,而养成的方法,惟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吕淑湘先生也主张"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思想启发我们,在养成学生的自觉的语言意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语文实践,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从而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教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  相似文献   

10.
"历练"——母语学习之道 1.语言文字学习重在"历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在书中说道:"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 ,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 ,其文学观在“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将“语文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界说置于2001年《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框架中考察,并将它们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相对照,结果表明,前者的依据是“语感论”,在回答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后者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学习理论大方向一致,但需要与时俱进,并深入研究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新近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提出“语文要素”概念,并努力“构建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这是小学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对叶圣陶的“知识—训练—技能”路线的回归;但若向其中注入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学习分类理论,则能更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的角度讲,"类同"是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原型意义,"并存"、"添加"、"递减"等意义是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也"字的语义结构——比较框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是对"也"字语义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凸显,也是"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叶挺由于"北伐"名将的背景及无党派的身份,被国共两党任命为新四军军长,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叶挺为了能够在"统战"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保持"中立",并利用其特殊身份促进"统战"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国共两党摩擦日益严重及新四军领导体制的缺陷,叶挺在"统战"工作中受到了局限。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以"生存论"反思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以"精神陶冶"重释"教育"的内涵,以"本真教育"重建教育的实践形态,使教育认识论陷入深刻的理论危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总体而言,雅氏教育哲学既存在诸如"虚玄的理论基础"、"过度的理论批判"等局限,又随处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6.
文坛上在评议曹丕的《典论.论文》时,似乎都以"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来论述。《典论.论文》主要解决了文人修养中的两个问题: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和认识立言的重要性。但在认识"立言"重要性的基础上,曹丕阐述了可以名之为"大业"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章提出改进“两课”教学,根本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观念更新、认识到位。对“两课”教学的认识定位要从“无所作为”转向“大有可为”;“两课”教学过程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两课”教师的定位要由“知识传授”转向“精神助产师”;“两课”教学考核要由“知识性”转向“素质型”。  相似文献   

18.
历史地分析建构主义的哲学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 ,其观点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本文按照历史的顺序 ,分析了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及其哲学根源 ,以求从哲学的高度进一步了解其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因为目前 ,建构主义的“以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建构为核心”的学习观 ,还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 ,已逐渐渗透到与教育有关的各个学科领域。这对我国探索“以培养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陈敬容是九叶诗派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一生曲折不平,但她在苦难面前没有低头,一生与诗为伴,用诗来记载苦难生活和情感历程,同时努力地超越自己,诗风不断发生变化。《山与海》是诗人诗艺成熟期的作品,抒写了作者晚年容纳苦难的广阔胸怀,诗中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成为作者执着于生命苦难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版本源流及其影响;叶景葵的生平行踪及其与汉冶萍公司的关系;《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记述失实举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