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中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句。教材注“王块”为:“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这显然是采用了元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里的说法。好几种  相似文献   

3.
古文今解     
钟南山 《初中生》2006,(11):1-1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说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  相似文献   

4.
谐音暗示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大多使用有声语言来交流。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有声语言难以运用,于是人们便使用谐音暗示传情达意,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项王,就是要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因为“玦”与“决”同音,在此范增就是  相似文献   

5.
古文今解     
【古文】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①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②项王闻之,烹说者。——摘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注:①成语“锦衣行昼”源于此。②成语“沐猴而冠”源于此。【今解】项羽是英雄,这是不能否认的了;我们喜欢项羽,因为他是真男子。他“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上帝对他真是太优待了。但项羽不是完人,他也有许多缺点,有些缺点竟然荒唐得成了千古笑柄。如选文中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相似文献   

6.
《项羽本纪·垓下之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课文注解:“[面之]面向项王(见他)。”此注值得商榷。“面”除了面向义外,还有“相背”义。“通‘偭’,以背相向。”  相似文献   

7.
“唉!竖子不足与谋!”课本注:“〔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问题是范增骂的究竟是谁?从上下文来看好象骂的是项庄,因为紧接着他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显然其中的“项王”指的是项羽,项羽是不在被骂之列了。因为前文还有“范增起,召项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范增曾向项庄交代了任务。可是当项庄舞剑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音、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说项羽日。(shuō,告诉) B.范增数目项王。(shuǒ多次)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jian,小路)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uó,测量) 2.选出下列句中的“为”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中的“为”用法差别最大的一项。( ) A.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B.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相似文献   

10.
某版主某日见版内洪水难当,于是发文,曰:我总是心太软,心太软/即使是水我都舍不得删/删信总是简单,灌水太难/删不删真的让我很为难/我总是心太黑,太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12.
马殇     
夜黑风高,月朗星稀,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我听到了大风中项王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仰头长嘶,心如刀绞,我从没见过项王这么绝望,追随了项王八年,都是见他气若岳峙,不怒而威。而今他难道真的是英雄末路了吗?  相似文献   

13.
说“玦”     
孙玲 《学语文》2003,(2):42-42
《鸿门宴》写到范增示意项羽要杀刘邦时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课本注释说:“块,半环形的佩玉。‘块’与‘决’同音。范增用块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古人佩块常用来表示做事要有决断,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左传·闵公二年》:“公与石祁子(?),与宁庄子矢,使守。”杜预注:“(?),示以当决断;矢,示以御难。”《庄子·田子方》:“缓佩(?)者,事至而断。”班固《白虎通·衣裳》:“能决嫌疑则佩(?)。”王隐《晋书》:“礼使能决疑者佩(?)。”《鸿门  相似文献   

14.
不答语,权且这么说,顾名思义,就是问而不答、说而不应、思而不言、做而不谈的一种语文现象。仅以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些篇章为例,此种语文现象也是举不胜举的。如张良向沛公禀报项王要来攻打自己的军营,并且批评沛公“距关”的笨拙做法时,“沛公默然”。默然者,沉默无言的样子也。无独有偶,司马迁又精采地描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紧紧相连的段落里,  相似文献   

15.
点睛有术     
画画特别讲究点睛之术。相传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往往好几年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画家画人是这样,作家写人也是这样。司马迁写樊哙闯入项王帐中,“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嗔”一“裂”,忠勇尽现,无怪乎项王连声叫道:“壮士!”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樊哙闯帐”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上,波诡云谲,风浪迭起。范增亡刘心切,先“数目项王”,继而“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王清除心腹大患。然而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的西楚霸王“默然不应”。无奈之下,范增只得授计项庄,假以舞剑助酒兴,伺机击沛公于座。一时间,刀光剑影,风云突变,沛公性命情同一发系千钧,雏汉根基势比击石之卵危。于是,一个身系刘汉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的小人物卓立而出——樊哙闯帐。刘邦危在旦夕,张良趋出告急。  相似文献   

17.
幽默     
《教师博览》2004,(9):28-28
心太软英语课上,年轻的女老师抱怨道:“有些同学的作业马马虎虎,极不认真,我真想把它撕碎扔到纸篓里,那样我就可以不必批改作业了。可是我终究没有这样做。”这时,一个男生面露遗憾之色:“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女老师闻罢摇了摇头,苦笑道:“独自一个人批改到天亮。”上帝会做老师发下数学考试卷,汤姆一看没有一道题会做,便在试卷上写道:“这么难的题,也许只有上帝知道怎么做,我不知道。”试卷发下来后,汤姆看到老师在上面批道:“上帝100分,你0分。”抱怨阿明以抄袭作业而闻名于学校,这天他被老师请到办公室。“你写写抄袭作业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鸿门宴上,除了刘邦、项羽这两个重要人物,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等几个次要人物,其实还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宴会上的倒酒人,没有只言片语,但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上这个没名没姓的倒酒人,仅仅出现于此处,几乎相当于一个符号。如果一定要为其添加什么头衔,我们姑且称之为“项羽的亲信”。  相似文献   

19.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客何为者”是什么意思?就我所见到古文译注本和古汉语读本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是“你是干什么的”,其语义重心是“干什么”而不是“谁”或“干什么”。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下面试作点辨证,并以此求教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20.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