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时期,反用中原王朝"以夷制夷"之策,对中原王朝推行"以汉制汉"之策,先后在隋唐交替之际和武则天废唐立周期间先后多次册封中原"可汗",如隋唐之交刘武周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册封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册封为"大度毗伽可汗",武周时期阎知微被后突厥可汗默啜册封为"南面可汗"。"以汉制汉"策略的推行,表明突厥统治者已精通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之术,通过适合自己的策略操控中原王朝,从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乾符二年(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唐中和四年(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于光化三年(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回鹘为我国汉文史籍对唐代游牧于漠北高原一带的古代维吾尔族的族称。公元744年,回鹘人曾在漠北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这时回鹘人长期过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的游牧生活,使用古代突厥文(又称古代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内乱以及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各部除一小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西州回鹘。这一支回鹘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接触、融合后形成了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另一支迁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他们是现今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长城附近,后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6.
会昌二年(842年),乌介可汗率领漠北回鹘汗国的残部南迁唐边,试图借助唐朝的力量待机复国。虽然其在各方面的优势都要大于西行的同胞,但是由于在嗌没斯分裂、太和公主归国、武装骚扰唐边界这三大问题上举措当失,并且受到唐朝的儒家“夷夏之辨”的复古思想影响,结果失去了唐朝君臣的信任,终被击溃。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漠北回鹘汗国的法律、汗位继承、职官、军事、婚姻等制度已经适应不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渭水之盟     
古道西风,旌旗猎猎.渭水便桥上,白马已斩,香烛正燃,新即位的唐太宗与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各手持满盏,对天盟誓.这,就是唐与突厥关系史上颇为重要的一幕——渭水之盟(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第4课).渭水之盟是唐政府对突厥关系史上的一次胜利.  相似文献   

8.
黠戛斯是唐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于剑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是今天柯尔克孜族的先民。西汉时,黠戛斯就以坚昆之名见诸汉文史册。历经魏晋、至隋唐时期,黠戛斯不断与后突厥汗国、漠北回鹘较量并逐渐发展强大,最终建立了汗国。黠戛斯汗国政权设置不仅承继了北方民族官制传统;还深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多元的官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回鹘①汗国统治时期(745—840年)对西域地区的争夺过程,重点考察了两次北庭之战及怀信可汗即位后在西域地区势力消长的情况,从而认为安史之乱以后,西域地区实际上形成了唐、吐蕃、回鹘三方争夺的局面,而回鹘对西域的争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其在西迁后推动了该地区的回鹘化。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3):21-27
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相似文献   

11.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回鹘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两晋以后,又称敕勒或铁勒。北魏时,铁勒族的一支袁纥,入隋称韦纥,大业元年(605年),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744年),击破东突厥,建立起一个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接中原,北抵色楞格河的庞大汗国。后自请于唐,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年),曾雄踞大漠南北的回鹘汗国在天灾人祸的层迭打击下瓦解,部众四散迁  相似文献   

13.
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汗国,以其部众设置羁縻府州,至贞观十三年尽废之.目前学界对这一时期突厥府州的设置状况、地理位置和沿革情况仍存在分歧.通过考察当时的政治背景并结合出土文献,发现颉利败亡之初唐廷以突厥部众设置了顺、北开、北宁、北抚、北安五州都督府.此时五州都督府并无固定治所,而是被寄居于正州县境内,由特别设置的宁朔大使监...  相似文献   

14.
汉文高昌回鹘史料述要刘戈一首先为回鹘立传的是杜佑的《通典》。此书取材大体截止于天宝末年(756),那时回鹘汗国正处于强盛时代,但有关他们的资料可能还没有收集整理出来,所以传写得很简略,寥寥数语,写到开元十五年(727)为止。《唐会要》也为回鹘立传。此...  相似文献   

15.
唐王朝的疆域比两汉更加广阔,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民族关系.李世民和大臣们总结经验时,把和睦兄弟民族,"爱之如一",作为建立强盛唐王朝的重要经验之一.这是值得人们加以分析和研究的.一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尤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突厥武装曾直逼唐廷首都长安(今西安)的近郊,成为当时的主要威胁.李世民即位后,经过三、四年的认真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军出击,活捉了颉利可汗,提前四年实现十年内击败突厥的誓言.  相似文献   

16.
回鹘是我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居于漠北,曾建立过强大的汗国,9世纪中叶,在外侵、内讧和自然灾害的交逼下,汗国灭亡,部族分为数支西迁,部分迁入河西走廊,建立以甘州为中心的政权,史称甘州回鹘。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敦煌地区考古工作的展开和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大批的敦煌遗书相继出土、刊布和研究,为探讨古代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的珍贵资料,使我们对一些长期已成定论的历史问题重新讨论。本文即拟根据敦煌石窟、遗书的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对学者们争议较多的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可汗卒立世次略作考证。不当之处,敬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黠戛斯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攻灭回鹘汗国时,得到唐朝嫁往回鹘的太和公主,遣使送归唐室,但被“可汗牙部”十三姓另行尊奉的乌介可汗所截获。乌介执杀特勤那颉啜等政敌后,内部再次分裂,部众纷纷降唐,势力大减的乌介只得以太和公主为筹码,游动于塞外,时而求助于唐,时而出兵攻掠,唐军则增兵布防,志在夺回公主,消灭乌介势力。本世纪30年代,王国维先生在他撰写的《黑车子室韦考》一文中,曾对唐军与乌介之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13年公布《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以来,学界对该墓志极其关注,并进行了研究,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对墓主葛啜王子身世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笔者将该墓志与其他史料对比研究后认为,葛啜王子是骨力裴罗之孙、车毗尸特勤之子,是磨延啜可汗的侄子、牟羽可汗的堂弟。  相似文献   

19.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6,(12):31-32
回纥为回纥语 uyghur 的音译,其含意是“联合”、“同盟”、“共同辅佐”,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到唐代成为民族与汗国的名称。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其远祖可推到春秋时期的狄、汉魏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同柔然族的战争,其中一部分于492年往西迁徙至天山一带,分成东西两部。东部铁勒中的一部叫乌纥或乌护,西部铁勒中的一部叫袁纥或韦纥。7世纪初,西突厥处罗可汗对铁勒各部实行残暴统治。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各部,抢掠财物,杀其氏族首领几百人。铁勒起兵反抗,大败处罗可汗。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从属于薛延陀汗国。646年,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中叶鄂尔回鹘汗国瓦解之前的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卫木河流域的历史及民族状况;在第二部分探讨了所旧的“回鹘西迁”的问题以及史料中所记载的回鹘的一支“西奔葛逻禄”的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指出,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里木河流域实际上归鄂尔浑唱回鹘汗国统辖,叫鹘人是迁往本民族自古以来生活的地区。第三部分中.描述了庞特勤率回鹘人翻越阿勒泰山,从别失八里向南推进,先至库车地区,后在焉耆建立西回鹘汗国的过程。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庞特勤与仆固俊的关系、西回鹘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及西回鹘汗国为仆固俊所灭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