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云冈石窟代表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造像特色,龙门石窟是其延续和发展。这两处石窟清晰显示了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逐渐汉化的过程,也是我国由北到南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理想造像样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艺术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率先创造了佛教美术的民族化样式。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了后世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申 《家教指南》2007,(3):18-23
本文分析了广饶张郭造像样式上的几个因素,包括七佛的形式,佛、菩萨像的衣着、装饰诸总是.并与云门山、驼山石窟造像相比较,认为张郭造像受受云门山驼山石窟影响,时代为隋统一以后.  相似文献   

4.
关于6世纪中国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6世纪中国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韩]金理那著,洪起龙译一、序言从中国佛教雕刻史看,进入6世纪后,以前带有印度或西域样式的佛教雕刻逐渐减少,中国化之倾向开始明显。云冈、龙门、巩县和天龙山等处的石窟,这些石窟的历史记录、窟内龛室的造像之旁以及碑像的...  相似文献   

5.
须弥山北周石窟构造形式,一是中心方柱式窟;一是四室组成的中心柱式窟。其造像特征,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显著变化,形式多样,手法趋于写实,以其敦厚的风格取代北魏造像清秀的程式化;洞窟装饰雕刻,依殿堂庙宇中佛帐的样式,图案富于变化;隋代石窟,多受北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造像背景的研究是学界探讨较不充分的领域,将研究内涵延伸至中亚石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西北印的弥勒菩萨造像4世纪时进入中亚的龟兹石窟与阿富汗石窟后.产生了明显的大、小乘异化:往东进入克孜尔石窟者与"唯礼释迦"的小乘结合,往西进入阿富汗者与"十方",.三世"他方、他世佛结合的大乘化发展,成为5世纪中国炳灵寺与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造像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晚期石窟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北方资料较为缺乏。千佛岩石窟位于河北省井陉县,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石窟始建年代应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鼎盛期在明代中后期,现存造像应修造于明代。石窟主要反映了明代当地民众的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受本土文化的支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各个地区,佛教造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以犍陀罗、马吐拉、云冈、龙门以及我国的单独佛教造像为素材,对莫高窟第275窟为中心的北朝期石窟造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再次论证了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菩萨为弥勒造像,并对早期石窟造像中经常出现的阙形龛、倚坐像、半跏坐思惟菩萨、仰月冠、狮子座等问题做了多层面的比较研究,为研究莫高窟早期石窟中的塑像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受本土文化的支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各个地区,佛教造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以犍陀罗、马吐拉、云冈、龙门以及我国的单独佛教造像为素材,对莫高窟第275窟为中心的北朝期石窟造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再次论证了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菩萨为弥勒造像,并对早期石窟造像中经常出现的阙形龛、倚坐像、半跏坐思惟菩萨、仰月冠、狮子座等问题做了多层面的比较研究,为研究莫高窟早期石窟中的塑像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分期结论并总结其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对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发现东魏-北齐初年响堂山石窟的独特性极为鲜明,到北齐中期以后,响堂山与其他地区石窟特征趋同,形成所谓的"响堂样式"。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高氏家族由"胡化"转为"汉化"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12.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124-128
在陆续发现的一批北齐墓葬中,我们可以看粟特文化曾经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发生在同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在遗存的北齐石窟以及青州、临朐等地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中都曾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北齐造像新样式就是结合了当时绘画风格变化而来的,这种画风变化与西域粟特画风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北齐皇室内部就有“尚胡”的风气。  相似文献   

13.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14.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15.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石窟中还为第一次。以上诸点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发展情况和石窟建造情况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6.
须弥山石窟的唐代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精美绝伦,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说,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各代造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四川乐山市夹江千佛岩唐代造像的尾部千佛山中,有一处造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优秀石刻——金像寺,它是乐山明代造像的代表作,不仅从佛像组合排列,雕刻技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体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并融和了禅宗和密宗两种造像特色为一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一面观音石窟气势宏伟,造像石窟完整精细"色彩装饰华丽",反映了明代乐山造像最高水平。研究金像寺石刻对了解乐山佛教造像,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北凉和北魏时期的甘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1956年文殊山发现的几件北凉石塔很重要,这些石塔不仅对本世纪初在吐鲁番发现的北凉石塔提供了解释,而且为河西早期石窟的渊源提供了旁证。文中对这几件石塔的造像作了介绍和研究,以此来推断和说明北凉佛教艺术和造像的基本特征,追溯了这些特征的源流,与新疆石窟以及中亚、印度的造像艺术作了比较研究。同时,认为北凉石塔的造像艺术也影响了麦积山、云同等一些与中原石窟的北魏早期造像。在此基础上,对莫高窟的早期洞窟作了分期研究,分析了它们中原一些石窟的关系,探讨了敦煌早期风格一些重要特征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四川乐山市夹江千佛岩唐代造像的尾部千佛山中,有一处造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优秀石刻——金像寺,它是乐山明代造像的代表作,不仅从佛像组合排列,雕刻技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体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并融和了禅宗和密宗两种造像特色为一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一面观音石窟气势宏伟,造像石窟完整精细“色彩装饰华丽”,反映了明代乐山造像最高水平。研究金像寺石刻对了解乐山佛教造像,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 ,在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先后开凿了一批佛教小石窟 ,形成众星拱月的洛阳石窟格局。洛阳北魏小石窟群的造像脱离了云冈石窟造像模范 ,石刻造像所体露的神秘、无畏、健劲被清峻、玄远所取代 ,秣菟罗、犍陀罗风格一变而为中国“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 ,体现着外来艺术中国化、本土化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它与龙门石窟一起 ,标志着中国石刻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