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涉糖碎话     
《寻根》2017,(2)
正饴·饧·糖饴、饧是糖的先字,出自"六经"及《楚辞》,糖字约出自西汉。饴为形声字,食为形符,台为声符;义为用大麦芽或稻米等谷物熬制的稀状甜浆,今或谓糖稀。饴原谓拓浆,初见屈原《招魂》中"内崇楚国之美"的一段章节里:"胹鳖炮羔,有拓浆些……"拓浆的拓,有学者认为通蔗,不是,乃通摭。摭义除指拾取,也指摭稻,即双季稻。清王  相似文献   

2.
商族先公名号中的鸟图腾印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商族源于鸟图腾的传说商民族起源于鸟图腾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在社会上是广为流传的。《诗经》和《楚辞》是记录这个神话传说的较早文献: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商颂·玄鸟》)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诗·商颂·长发》)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楚辞·天问》)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楚辞·九章·思美人》)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正是在这些资料基础上,综合成如下完整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文本有大量关于"体"的论述,他在"文体解散"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文体观念,他的文体思想很丰富。可后人对《文心雕龙》文体之"体"的认识产生了很多混乱,学界对刘勰文体观念的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与缺憾。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提出了体制、体貌、体要、体性四要素一整体说,并对它们之间紧密而又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战国后期楚国作家屈原、宋玉等人的创作,获得了长江中游地区地理物候、楚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助力,楚辞也因此而生成。文以人传。其后"楚人""传教"屈赋,楚辞又随"楚人"东迁,在战国末年至西汉前期传播于江淮间以及长江下游的大江两岸,并在汉武帝时期走向朝廷。在西汉中后期,楚辞又溯江而上,在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传播;而西汉末年杨雄的《反离骚》,因其"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成为长江文学的最上端之作。由此,从战国后期至于整个西汉时期的楚辞的生成与传播,扩展绵延到万里长江全流域,提供了长江文学形态的一个最早的经典样板。  相似文献   

5.
讽谏作为诗歌的一大社会功用,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诗经>中大量的讽谏诗开启了中国讽谏诗之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屈原便是一继承者.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所流露出来的讽谏意味正是继承和发展<诗经>中这种讽谏传统而来的,同时这种讽谏特质在经过屈原的发展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讽喻、批判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乍一看来,楚俗与《诗经》风马牛不相及:楚俗为楚文化的一个分支,属于南方巫文化系统;而《诗经》却属于中原史官文化系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将楚文化(楚俗)中的文学作品《楚辞》与《诗经》相比较而言,前者为浪漫主义之源,后者为现实主义之始。两者确确实实泾渭...  相似文献   

7.
入事东观参与校书,是王逸整合楚辞入儒家文化系统的重要机缘。王逸通过重释“人臣之义”化解了屈原之“怨”在专制集权政治中可能带来的君臣关系冲突,再以“合之经传”的方法使其楚辞阐释直接与儒家经典挂靠,由此完成了楚辞文化向儒家文化的皈依。而《楚辞章句》最终能成为经典,还有赖于其集大成的特点。王逸“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是合其所继承的民间楚辞传承内容、其所了解到的当下上层文人群体的楚辞认识及其自己的相关思考,去与东观藏书系统中的前代精英楚辞学相比较,集四方之所长,终使《楚辞章句》集汉代楚辞学之大成。  相似文献   

8.
李健强 《寻根》2003,(3):100-103
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把梅、竹合画一幅之上称为“梅竹双清”。但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是谁先提出的?翻检很多书籍也不能最后确定。早先,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是将梅、竹分而吟咏图绘的。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出现很早,《诗经》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诗句,屈原更是遍咏香草,以比德君子。而咏梅诗最早应是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何逊的《咏早梅》,咏竹应是南朝沈约的《檐前竹》、谢的《咏竹》。直到元代才有以梅竹为题合吟于一首的诗作,有贡性之的《题翠竹红梅》,有泰不华的《题梅竹双清图》,这是见到最早以双清称谓梅竹的文字记载。从题目看…  相似文献   

9.
《楚辞》文风华艳奇瑰,感情激越昂扬,它也是屈原悲剧的一生的一个缩影。本文试从忧国忧民、哀时伤逝、凄迷恍惚三方面解析《楚辞》的感伤之美,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11.
正与"诗经学"、"楚辞学"(或"屈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文心雕龙》研究亦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欣欣向荣的专门之学,它是以我国第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文心雕龙》的现代科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最早当推刘师培、黄侃在北京大学的讲授,时至今日,已经发  相似文献   

12.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0,(2):232-233
<正>"集"是中国古籍分类四分法中的一大部类,源起于汉刘向父子《七略》之《诗赋略》。《诗赋略》中包括歌诗、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荀)卿等赋以及杂赋等五部分。班固《汉书·艺文志》承向、歆父子余绪,仍设《诗赋略》。魏晋以还,有晋荀勖《中经新簿·丁部》、梁阮孝绪《七录·文集录》以及多数以四部命名的目录,下迄《隋书·经籍志·集部》、《四库全书·集  相似文献   

13.
李金坤 《寻根》2003,(6):40-4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人们取名于《诗经》,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句中之成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此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名字出于《鲁颂·宫》:“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邦国,即国家。当代著名诗人贺…  相似文献   

14.
《九歌》:人神之间性爱的歌吟国光红一、屈原《九歌》的性爱主题屈原《九歌》的性爱主题原是很明显的,但直到朱嘉才揭示其底蕴,而又首鼠两端。朱嘉《楚辞集注》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  相似文献   

15.
汪沛 《华夏文化》2003,(1):37-39
我国是一个诗文大国。古代许多有才华的知识分子无论得志还是失意 ,都以诗歌为其精神归依 ,在诗的国度里寻找一个安顿身心、张扬自我的家园。沿着几千年来诗歌的脉络 ,可以清晰地读出历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以身殉志的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除了在文学上首开楚辞体并浪漫主义诗歌先河的巨大贡献外 ,屈原与众多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死。屈原的死是意味深长的 ,我国民间几大节日里就有一个端午节是特意为纪念屈原之死而设立的 ,它给后世留下的回响决不亚于他精彩的诗文。屈原可谓开古今诗人自杀先河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李金坤 《寻根》2002,(5):53-57
据初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的“马”字,《风》诗有18次,《雅》诗有18次,《颂》诗有12次,总计48次。至于带有“马”字偏旁部首而分别表示马之性别、年龄、大小、优劣、颜色等有关的专有名词,那就更多了。《诗经》中对马的种类、马的装束、马的本领、马的作用(尤其是军事作用)等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本就此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与荆楚饮食文化冷樵屈原的《离骚》中有如下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女夸以练要兮,长咸页颔亦何伤!译诗:清晨口双双饮木兰树上滴沥的露水,傍晚食用秋菊初生的花瓣。如果我的情操确实美好而精纯,长久地面黄肌瘦又有何妨!《九歌·东皇...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中国诗学传统初期的诗乐分体现象,主要以《诗经》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朝各家对《诗经》音乐关系的见解并探隐发微,考证“南”乃风之一体、“雅夏”为王畿之音、“风”非为徒诗、“颂”分歌诗舞诗诸论,辨析《诗经》实为唱本志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的《诗本义》突破了汉唐经学的章句注疏之学,但仍是要从《诗经》中寻绎"圣人之志",这是由儒学复兴的时代语境决定的。这一语境还统摄了欧阳修"情理求诗"和"简直说诗"的意识指向,关联了"古文运动",体现了欧阳修作为"庆历士大夫"的时代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20.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写有两首《赤壁》诗和一首《东坡赤壁赋》,本文对这"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并且加以评赏,以资对赤壁文学以及湖北地方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