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戏。从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的起源、艺术形式、表演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旨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地相融和交流,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苍溪灯戏是源于苍溪,流行在川北、陕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与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子子灯、架架灯、传统灯戏与新编灯戏并存三个发展时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特征。苍溪灯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寄寓了老百姓的意志与愿望,凸现着苍溪平民百姓特有的性格与情感。苍溪灯戏诙谐风趣、妙趣横生,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认知观念,隐喻与我们的语言、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本文旨在通过“灯”及“灯”类词的变体研究,来窥探语言的动态性及语言、认知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7,(2):25-29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保护与发展马戏灯艺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马戏灯艺术的传承与文化变迁之间的矛盾的分析,论述了马戏灯艺术特征及其主要保护原则,并提出城市受众群的培养与扩大、政府加大对马戏灯艺术的宣传及投入的力度,改革、创新传统马戏灯艺术与旅游业联体,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马戏灯艺术等保护与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铜灯不仅仅作为一种照明器物,它所附的艺术成分同时也为人们增添了不少美的享受,其中以汉代的铜灯为典型代表.铜灯的"工"包括铜灯的内部因素对其设计的制约和铜灯使用的外部因素对其设计的影响.铜灯的"艺"包括铜灯的造型之美和铜灯的装饰之美及装饰手法.汉代铜灯在设计上真正做到了使用与美观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一、川北灯戏的主腔音乐[胖筒筒] 川北灯戏是四川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戏曲形式,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活跃在川北广大地区,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戏剧内容和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为川北人民所喜闻乐见,在川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中的面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区的满族居民通过“送灯”,展示着自己对年节特殊的理解和对祖先的崇拜。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长白山区满族居民自己的年俗文化;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审美特点,演化出了别具魅力的面灯艺术。  相似文献   

8.
“三灯”是明代三部重要传奇小说集,在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它们起着上承唐传奇、下启《聊斋志异》的重要桥梁作用。将“三灯”作为自为的小系统,剖析其在形象塑造、叙事机制上的承传沿袭及各自特点:艺术虚构意识的充分自觉及人物形象的平民化;意象叙事谋略的成熟运用;叙事语体的韵散结合。  相似文献   

9.
苗族“猴儿鼓”是苗族鼓舞之一,兼具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身体发展价值,能为幼儿园艺术课程提供丰富的养分。乡镇幼儿园应用苗族“猴儿鼓”资源时,主要通过显性艺术课程与隐性艺术课程两条路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苗族服饰代替了文字的功能,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和信仰的视觉再现。苗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通过服饰展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情爱信仰、原始而古朴的图腾意识及生命感悟。苗族服饰不是简单的民族工艺品,而是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趋同的今天,让苗族服饰在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美术工作者们的应尽责任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羌戏”是对羌族戏剧的简称。目前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川西北岷江及涪江上游,“羌戏”分布在此地带上,既有剧本搜集整理,又有多种活态演出,还有学界有识者的研究。结合羌族戏剧存在现状,从宏观上对之可作如下把握:“羌戏”主要有释比戏和花灯戏两大类型,“羌戏”的存在及演出以民间性和仪式性为两大基本特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中国有丰富的戏剧文化遗产。无论作为民俗艺术还是作为村寨艺术,羌族戏剧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羌族戏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它是我们研究中华戏剧共同体所不可缺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宗教文化对《剪灯余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对《剪灯余话》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对艺术形式的影响具深层次趋势,宗教文化成为结构作品的框架、情节发展的动力;对思想内容的影响,表现出唱和儒家文化,成为伦理教化的辅助手段。宗教文化影响《剪灯余话》的根源在于作者的“循吏”情怀和文士趣味。  相似文献   

13.
东北元宵节有为死者坟墓“送灯”的习俗,山东及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民俗。文章仅对东北这一习俗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揭示东北元宵节“送灯”风俗的来源,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融合的大概规律。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灯》是一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并且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散文。本文从教师教学角度分析.阐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探宄背景、组织交流、研读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作者以“灯”为象征物。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并且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5.
李绿园高擎的“歧路灯”首先是儒家的理学之“灯”,中庸之“灯”,同时也是一盏汲取了佛老意蕴的道释之“灯”。《歧路灯》着力塑造了三组“雅人”形象,主人公谭绍闻周围的一批“俗人”形象也刻画得比较成功,谭绍闻自身的雅俗演变更是形象地证明了高雅精神文化之“灯”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综述清代小说《歧路灯》的研究,对“埋没”说、思想倾向、艺术成就,现实主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予以简评。  相似文献   

17.
安徽马戏灯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不仅真实反映了淮河流域人们的生活,而且抒发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作为人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马戏灯自身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马戏灯是歌舞一体的文化现象,盛行于淮河两岸,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属于一个集数万子系统于一体、极其庞杂的文化艺术范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深莫测的肢体符号体系。追溯其根源,大多离不开各民族生活中丰富独特的民俗活动,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地方性、民俗性、自娱性与娱人性、整体性和社会功利性。  相似文献   

19.
“剪灯三话”中,出现了大量的诗和词。作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诗词在小说中具有多种艺术功能,主要体现在情节构造、人物刻画、描绘环境和化俗为雅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把”字句可分为工具式、处所式、处置式、否定式等几类;融合式“把”字句、“把”共管多个宾语及“把”后谓语动词的消失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歧路灯》里用于表处置的“把”字句占绝对优势,而且多用于口语中,“将”字句已经或即将从当时口语中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