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一生没有写过相声,但鲁迅 先生匕首投枪式的讽刺与幽默是至 今无人能及的。近日偶翻鲁迅杂文 集,发现有两个时下非常流行的相声 段子其相似的内容,在鲁迅杂文中出 现过。比如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 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后,孙伏园先生撰写了一挽联志哀,其联云: 踏《莽原》川《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什月》《噩梦》万众《访惶》。 此副挽联立意颇高,构思巧妙,感情真挚,内容博大精深。联中不但有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莽原》、《奔流》,而且有鲁迅先生的《呐喊》、《仿惶》等文集。细评联语,这不是仅为表现鲁迅先生著作甚丰的简单罗列,而是撰写者巧意安排,匠心独运:一是表现鲁迅先生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丰功伟绩和战斗精神;二是表达了作者和民众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不仅如此,此…  相似文献   

3.
蒋启武 《课外阅读》2010,(7):123-124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本文就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写到的送灶习俗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一册《〈呐喊〉自序》的文后附有鲁迅先生的《自嘲》诗,该诗注释部分认为先生所谓“偷得半联”指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关于“偷得半联”的来历《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有如下记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此诗后被收入《集外集》时,“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并命题为《自嘲》。从日记内…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先生寓居的京城西三条胡同寓所墙壁上.挂着这幅乔大壮书写的集骚句对联。对联集中表明了先生格外努力,珍惜光阴,以联自励之意。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古人用来指日落之处,“迫”为迫近之意。“鹈鴂”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整联有勉人抓住时光,及时努力之意。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同鲁迅的友谊,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鲁迅先生逝世,他敬挽一联,以示痛悼: 鲁迅先生不死译书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相似文献   

7.
<正>许钦文(1897~1984)先生,浙江山阴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朋友。20世纪20年代初,许钦文在北京工读,因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结识了鲁迅先生,得到鲁迅的扶植和指导。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就是由鲁迅亲  相似文献   

8.
寻找鲁迅     
鲁迅自然得在上海.探读陈丹青先生<荒废集>中关于"鲁迅选择上海与上海选择鲁迅"的文字,殊觉心有戚戚焉.可我在上海一点方向感也没有,幸亏有在那儿工作的外甥陪着.  相似文献   

9.
《藤野先生》在日本的前前后后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准备出版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的《鲁迅选集》。译者请鲁迅先生对所选篇目提出意见,鲁迅回信道:“《某氏集》(指《鲁迅选集》日译本)请全权处理。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流传久远的佳句。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和憎,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立场与战斗方向。关于“千夫”一处,注家众口一词,都解释为“千夫,这里指敌人”。依照这种解释,这一联当译为“横眉厉目地对待那敌人的指责,咒骂;伏首贴耳,甘心情愿地永当人民的牛”。我以为这种解释与译法是不妥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千夫指,指的是敌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诗从数量上看,不论是旧体待还是新体诗,都不怎样多,他创作的诗歌约有60题75首。其中最早的是《别诸弟三首》,是1900年1月26日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回家度岁后,2月19日返校后写的三首惜别诗。毕生最后一首是《亥年残秋偶作》,作于1935年12月。以鲁迅先生的话,是“为季市书一小幅”。鲁迅诗作前后历时三十多年,作于1928年以前的大约有18题27首,其余的42题48首是以后创作的。主要收集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还在其他菱中也可偶尔见到一些诗作,旧体诗占  相似文献   

13.
《教育导刊》2007,(4):I0002-I0002
1972年,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南来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知用师生仰慕先生德才,希望耹听先生教诲并一睹大师风采,邀其来知用讲学,先生欣然应允。7月16日中午,鲁迅先生携夫人许广平前来,知用举校欢腾。鲁迅先生作了著名的《读书杂谈》演讲(后收入《而已集》)。  相似文献   

14.
毛边书之美与“毛边党”新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边书之美与“毛边党”新秀○叶嘉新毛边书作为书装艺术的别具一格的样式,发源于欧洲,由欧洲而传至日本。我国自二十世纪初始有毛边书,乃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提倡和躬行。鲁迅先生曾自称“毛边党”,对毛边书的钟情雅爱历数十年而未稍懈。在逝世的前一年《集外集》付印时...  相似文献   

15.
刘其祥  张超 《师道》2007,(4):55-56
1927年,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南来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知用师生仰慕先生的德才,渴望聆听先生教诲,并欲一睹大师风采,邀来知用讲学,先生欣然应允。7月16日中午,鲁迅先生携夫人许广平一起来到当时位于西门口纸行街九十号的知用中学。知用举校欢腾,先生慷慨陈辞,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演讲》(后收入《而已集》)。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讲演中说:“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用自己的眼睛去  相似文献   

16.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19):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逝世时。社会各界送了许多挽联,其中有两副别具一格。①举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调,三闲二心,尽是可怜阿Q相;独身向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总求不使死魂灵。②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两副挽联都是通过巧嵌鲁迅的作品名(含译作及主编的刊物),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和对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第一副对联嵌的鲁迅作品有:《野草》《彷徨》《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阿Q正传》《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死魂灵》。第二副对联嵌的鲁迅作品有:《莽原》《…  相似文献   

18.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7):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19.
《自序》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12月3日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作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23年8月21日北京《晨报·文学旬刊》上。在《自序》中,鲁迅先生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目的和经过,表达自己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0.
鲁迅日记(1933年8月1日)中曾记有以下一段文字:“……得胡今虚信,得陈光宗小画像一纸。”又,鲁迅全集》13卷108页收录鲁迅于1935年4月10日致曹聚仁信中曾说:“陈先生的漫画,望寄给我。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所流转的四个编辑室,并希见示为幸。”鲁迅先生文中提到的陈光宗先生乃我先父。这两段文字提到的肖像画一事,鲁迅先生情深意笃,令人神旺。往事如烟,这段故事已罕为人知,在《鲁迅全集x的注释中也语焉不详。我想就我所知,记叙如下,作为对鲁迅先生逝k60周年的纪念,并寄托对先父的哀思。先父陈光宗生于五9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